深圳大学携105项科技成果参加第22届高交会,深圳大学参展科技成果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国家重大需求、经济主战场和人民生命健康四大板块,涉及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新材料、4D打印、大健康、绿色环保等多个领域,集中展示了深圳大学雄厚的科研实力,同时,突出表现了深圳大学科研面向前沿、追求创新、贴近民生、服务产业的特点。
液态金属:柔性电子技术的新可能
目前,受限于材料的特殊性和特定的加工工艺,仅有少量的电子设备实现了可降解或可回收,这极大地限制了该新兴电子技术的发展。
为了攻克这个难点,深圳大学特聘教授周学昌课题组设计和构建了一种低成本的液态金属(复合)薄膜技术,该技术具有可大面积制备和可回收等多项特点。据悉,该技术可在多种柔性基底上沉积液态金属薄膜和图案化结构,在瞬态可回收电子标签和传感器上都有了新的应用,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
“液态金属由于其特有的流动性以及各种优异性质,势必将在柔性电子市场中发挥重要作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它将继续改变人们制造和使用电子产品的方式,在医疗、信息、能源、国防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基于低功耗技术的智能病虫害识别系统:农业物联网的新方案
目前,我国已进入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转变的关键时期,智慧农业的发展获得了愈来愈多的关注。
为了回应我国智慧农业发展的需求,深圳大学多维信号处理研究所核心成员张沛昌带领团队设计了一套基于低功耗广域技术的智能病虫害识别系统,为有效解决当前信息传输距离与功耗之间的矛盾提出了新的方案。同时,该技术针对种植物全产业链各环节进行有效溯源管控,充分发挥数据资源的优势,进一步推动农业信息化的健康发展。
记者了解到,该系统基于LoRa的无线传输方案,具有低功耗、传输距离远、应用方便等多种优点。据现场负责人进一步介绍,该系统通过网关将采集到的温度、湿度、光照值以及植物的图片等信息传回给终端,用户可以在家实时监控农场的状态。值得一提的是,该项技术已经在新疆、河南等地的科学栽培和绿色农业中有所应用。
基于顺磁法的氧气浓度监测模块技术及系统:氧气监测的新技术
近年来,多气体检测技术在国内快速发展,但顺磁浓度检测技术在国内一直处于空白状态。目前,国内所有的氧气检测模板均是从国外公司购买,国内没有自主研发的能力,因而导致了相关产品中的氧气检测模块成本高、维护难、老百姓看病成本高等问题。
基于这样的现实需求,深圳大学医学部叶继伦教授团队采用微型电磁场技术、新型传感器以及一体式混合集成,实现了氧气的顺磁法的实时检测技术。
现场负责人告诉记者:“相对于现有的技术而言,(基于顺磁法的氧气浓度监测模块技术及系统)具有无环境污染和应用寿命长的特点,在性能与功能等都满足ISO21647标准要求,达到了工程化的水平,填补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在医疗监护方面有很强的应用性。”
可穿戴型慧视导盲系统:视障人士出行新选择
截至2016年,中国视障群体约有1731万人,也就是说,每八十个人中,大约就有一名视障人士。
面对这样庞大的视障群体,社会现有的无障碍设施尚不能很好地解决视障人士出行的问题。对此,深圳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邹文斌教授团队研发了可穿戴型的慧视导盲系统,为视障人士出行提供了新的选择。
现场负责人给记者演示并解说如何使用可穿戴型慧视导盲系统,“视障者佩戴智能终端设备,在配套APP内语音输入目的地,系统就会自动规划行走路线。然后,语音播报会描述视障者面前的场景和可能的障碍物,一步步告诉视障者如何行走,引导他们安全、快捷地乘坐公交车或地铁,直达目的地。”
见习编辑 王子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