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展会背后,是一场历时二十年的产业跃迁。
10月28日,“2025消费电子创新大会(CEIC 2025)”新闻发布会在深圳召开。
11月6日至8日,深圳会展中心将汇聚来自20个国家的近300家企业,展示2000多项创新成果。
从鸿蒙6全系首展到110寸Mate TV,从裸眼全息VR到星闪生态——这些不只是产品,更是深圳递给世界的一叠产业名片。

不只是展会,这是深圳的产业方法论
展品清单从来都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产业发展的轨迹与逻辑。
鸿蒙6系统的全系亮相,标志着消费电子正式告别“设备孤岛”时代。手机视频在电视上直接编辑,进度实时同步至平板,这种无缝体验背后,是一场关于“设备关系”的重新定义。

110寸MateTV的“悬浮触碰交互”。电视从观看终端变身家庭智能中枢,揭示消费电子产品的“功能泛化”趋势——产品的边界越是模糊,其价值边界就越是广阔。
裸眼全息VR的登场,预示着“无屏化”可能比预期来得更快。既能作为桌面成像仪,又能适配车载场景,这种形态的流动性,背后是根技术成熟带来的必然结果。
从“规模领先”到
“创新定义”的底层逻辑
为何CEIC 2025选择落地深圳?
从产业观察视角看,这座城市的消费电子竞争力,绝非“偶然成功”,而是建立在“规模、创新、链条”三大支柱之上的必然结果,这些成绩也为展会提供了“底气支撑”。
先看“无可撼动的规模根基”。2024年深圳智能终端产业集群增加值突破2000亿元,这个数字需要放在全球坐标系中解读:智能手机产量占全国 23.4%,相当于每4部智能手机,就有1部产自深圳。
更关键的是,这种规模不是“低端组装”的堆砌,深圳已形成“芯片设计—核心零部件制造—终端组装—全球销售”的完整链条,比如一部智能手机,从海思设计的芯片,到京东方的显示屏,再到比亚迪的电池,核心环节均可在深圳及周边完成,这种“全链条可控”的规模,是其他城市难以复制的。
再看“引领全球的创新实力”。美国《时代周刊》2025年最佳发明榜单中中国43款产品入选,其中深圳占31项,占比超七成,涵盖3D打印设备、AI眼镜、智能相机等前沿品类。具体到产业领域,华为15万件有效专利支撑芯片制程突破,大疆则凭借技术优势占据全球70%消费级无人机市场。
深圳每年诞生超5万件消费电子相关专利,其中发明专利占比超六成,这种“硬核创新”能力,让深圳从“全球制造基地”升级为“全球创新策源地”。
政策的“精准赋能”更是关键推手。今年3月,深圳率先出台《加快推进人工智能终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明确手机、大模型一体机、全屋智能等9大重点品类,相当于为产业划定了“创新赛道”;5月设立50亿元人工智能终端产业投资基金,9月再添10亿元专项基金进一步补全通信产业链短板,双基金精准投向芯片、传感器等“卡脖子”环节。

这些政策不是“大水漫灌”,而是“精准滴灌”,让深圳消费电子产业的创新优势持续放大。
华强北:深圳的底色,
电子的江湖
要理解深圳产业的韧性,华强北是最生动的教案。
首先是“全球最快的供应链响应能力”。华强北聚集了超2万家电子元器件商户,覆盖从电阻电容到芯片模组的全品类配套,这种“一站式采购”能力创造了行业奇迹:哪怕是小众的特种传感器,在这里也能在24小时内找到货源;如果需要组装一台原型机,从元器件采购到组装完成,最快可在 48 小时内实现。
这种“快”不是偶然—华强北的商户与上游芯片厂商、下游终端企业形成实时联动,比如某终端企业需要紧急补货某型号芯片,华强北商户可通过自有渠道,在几小时内完成调配,这种“应急响应能力”,是全球任何电子市场都无法比拟的。
其次是“草根创新的孵化器”。很多人不知道,如今风靡全球的消费电子新品,不少源自华强北的“小作坊”。早期的智能手环,就是华强北商户基于开源方案改良后推向市场,经过消费者验证后,再由大企业规模化生产;现在热门的“AI玩具”,也有大量华强北团队在做“端侧AI算法适配”,成本仅为国际品牌的1/3。
这种“草根创新+大企业规模化”的模式,让深圳消费电子产业既有“顶天立地”的龙头企业,又有“铺天盖地”的中小创新主体,形成了极具韧性的生态。
如今更成为“国际创新对接的窗口”。随着深圳消费电子产业的升级,华强北也从“元器件交易”转向“创新成果展示与对接”——此次CEIC 2025专门设置“华强北一条街”特色展区,就是要让全球参展企业看到:这里不仅能买到元器件,还能找到创新方案、对接供应链资源。
“国际创新+深圳制造”的对接能力,让华强北从“中国电子第一街”升级为“全球消费电子创新对接枢纽”。

健康的产业生态,
必然拥有良性的内部循环
CEIC构建的循环体系值得细品,主论坛定调产业方向,分论坛深耕专业领域,“碰投会”对接资本与项目,“星闪杯”挖掘未来人才。
这是一个完整的创新哺育系统。
更深层的智慧在于“时机把握”。在AI与消费电子融合的关键节点,深圳适时获批“国家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构建起从芯片应用到生态适配的全链条支持体系。
这种在正确时间做正确事的能力,是深圳产业政策最核心的竞争力。
展会的价值,不仅在于展示深圳的产业实力,更在于为这座城市注入全球创新资源和标准话语权。而深圳的产业底蕴,则为展会提供了最坚实的落地支撑。
全球消费电子的竞争,正从单一产品竞争转向生态体系竞争。在这场变革中,深圳凭借其完整的产业链、活跃的创新网络和精准的政策支持,已经占据了独特位置。
未来的消费电子产业,深圳将不仅是制造基地,更是规则共同制定者和创新核心策源地。
如CEIC组委会副主任杨涛所言,“中国已成为全球消费电子创新中心,而深圳,就是这个中心的‘核心锚点’。”

这个锚点,
正牢牢抓住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机遇,
让全球消费电子进入
更加确定的“中国定义”时代。
统筹丨胡 文
采写丨朱佳若
编辑丨梁 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