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2025年10月25日讯(记者 赵文硕)在深圳图书馆的古籍修复室里,李璟正用她的双手,安静地修复着留存了数百年的历史卷轴。作为一名古籍修复师,李璟的工作不止于修复破损的纸张,更是重现一段段被时间侵蚀的文化记忆。

从零到有 深圳古籍修复的拓荒者
2001年,李璟从大学毕业后便进入深圳图书馆工作。2009年,她开始负责古籍书库的管理和文献整理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她发现许多古籍因年代久远破损严重,亟待修复。在当时,深圳在古籍修复领域几乎是一片空白。
2013年,在广东省古籍保护中心的帮助和深圳图书馆的支持下,李璟开始筹备古籍文献修复室。2014年,深圳图书馆古籍文献修复室正式成立,标志着深圳的古籍修复工作从零起步,逐渐步入正轨。
自修复室成立以来,李璟和团队开始对馆藏40年的古籍进行保护和修复工作。这些古籍大多来自1985年的一批捐赠,多年来一直保存在书库中保持着原始状态。李璟和团队首先对这些古籍进行了原生性保护,随后逐步展开修复工作。

修复过的古籍肉眼几乎看不出破绽。
与古籍修复结缘 从小到大的文化情结
李璟与古籍修复的缘分,可以追溯到她的童年。李璟回忆说,自幼时记事起,她的父亲就酷爱文学,在家中收藏了大量竖版繁体字的线装书,“小时候我就喜欢拿起这些书翻一翻,对它们产生了深厚的感情”。这段童年的经历,仿佛在她心中埋下了一颗小小的种子,最终在她成年后破土而出,成长出一棵可以守护一方古籍的茂密大树。
古籍修复是一项极其精细的工作,工具虽简单,却要求极高的技艺和耐心。李璟介绍,修复古籍的主要工具包括毛笔、镊子、浆糊碗、刷子等。每一道工序都复杂而精细,尤其是调制浆糊的过程,要求浆糊的浓度恰到好处,既不能太浓,也不能太稀。“浆糊太浓了,容易留下水渍;用得太多了,纸张会变皱,导致古籍变形。”李璟解释道。
修复后的维护工作也要足够精心,李璟说道,“修复后的古籍能够保存更久,但也需要定期检查,确保它们处于恒温恒湿的环境中,避免再次受损。”
在修复过程中,李璟对每一本书都倾注了极大的耐心和细致。李璟坦言,这份工作有时会让人持续紧绷,为了保持心态的平和,洪湖公园成为她身心休憩的归处。每到夏天,荷花盛开,洪湖公园的美景让她仿佛回到了家乡洪湖。
“古籍修复对我生活态度的影响很大。”李璟说,“就像一本书、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或者一段关系,都有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而受损。但只要我们有意愿去改变,掌握足够的技能,并付出耐心,就能帮助它们恢复到较好的状态。”

向大众化前行 让古籍走进千家万户
古籍修复不仅仅是修复师的个人工作,更是一项需要大众参与的文化事业。
2014年,李璟和团队举办了“书香古韵”活动,邀请读者体验线装书的装订和雕版印刷。活动结束后反响热烈,许多读者表示希望了解更多古籍知识。
基于此,深圳图书馆推出了面向普通读者的古籍修复培训班,每年下半年,深圳图书馆都会在微信公众号发布招生通知。截至目前,培训班已举办了五期,共有百名学员顺利结业。这些学员不仅学到了古籍修复的基本技能,还成为志愿者,在后续的活动中指导其他读者体验拓碑、雕版印刷和线装书装订。李璟说:“这些志愿者在活动中将自己对古籍修复的热爱传播出去,就像燎原的星星之火,洒向平原的种子。”

需要修复的古籍。(张玲 摄)
为了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古籍,深圳图书馆在2016年启动了古籍数字化项目。通过数字化技术,古籍得以化一成百,化百成千,读者只需登录深圳图书馆的数字平台,便能在家中浏览馆藏古籍。这一举措大大提高了古籍的利用率,为古籍的保护和传播开辟了新的途径。
在李璟的眼中,古籍修复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责任和使命;用双手修复的不仅是破损的纸张,更是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传承。在深圳这座现代化的城市里,她安心守在古籍的一方天地,守着历史的脉络,让古籍焕发新生。

全神贯注修复古籍的李璟。(张玲 摄)
(部分图片来自受访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