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刘娥
10月28日,2025国际湾区绿色发展论坛在深圳国际低碳城举办。本次论坛作为2025碳达峰碳中和论坛暨深圳国家低碳城论坛的一部分,汇聚了国内外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及企业代表,聚焦全球典型湾区的绿色低碳发展实践,共商合作大计。与会嘉宾普遍认为,湾区作为全球经济创新高地,在推动绿色转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而加强国际经验互鉴与区域协同合作至关重要。
深圳市发改委原党组成员、副主任余璟在论坛上详细介绍了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的绿色低碳发展成就与规划。她指出,深圳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整合资源、科技创新三大手段,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深圳清洁能源装机占比已超过82%,终端用电占比达48%,单位GDP能耗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余璟特别强调了深圳在数字能源领域的领先布局,致力于打造数字能源研发总部、先进智造、全场景示范验证和一站式解决方案供给四大中心。
联合国亚太经社会(ESCAP)东北亚次区域办公室研究员尤素贞从全球视角分析了湾区绿色发展的共性挑战与机遇。她强调,城市碳排放占全球总量约70%,而湾区城市群因其经济紧密联系和生态系统共享,尤其需要协调一致的行动。尤素贞建议,湾区合作可从联合排放清单研究、共享空气质量与气候模型、共同设定减排目标等方面入手。她介绍了ESCAP的低碳城市平台,旨在促进科学知识与政策实践的连接,并呼吁建立更强大的区域合作机制,通过数据共享、政策对话和绿色金融合作,将雄心转化为具体行动。
深圳市国际低碳发展研究院ESG中心副主任王子婴发布了其课题组对纽约、旧金山、东京及粤港澳四大湾区的对比研究成果。数据显示,粤港澳大湾区在人均碳排放(5.19吨)方面为四大湾区最低,展现出良好的碳排放治理成效。研究指出,四大湾区虽均致力于绿色转型,但路径各异:旧金山湾区以科技创新和风险投资驱动;纽约湾区侧重金融赋能与社会公平;东京湾区形成政策主导与企业自律的成熟体系;而粤港澳大湾区则呈现出全产业链布局、多主体协同与跨境创新的快速发展模式。王子婴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发展的关键在于推动标准、规则与市场的深度联动互融,向更精细化、社会化的治理模式转型,从而探索出一条超大规模、跨制度、高效率的绿色低碳创新之路。
论坛圆桌讨论环节,嘉宾们还围绕政策市场机制创新、重点行业实践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