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减”深水区,“双新”进行时。为全面深化课堂教学实践研究,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集团)海德学校10月启动全员参与的“人人展示·素养课堂月”活动。11日,“校园足球课堂教学范式”获南山区校园足球领导小组点赞;21日,市教科院三级联动视导,海德学校全学科开放26节公开课,让AI、戏剧、建模、实验在各班教室同步上阵,展示出“学业质量与综合素质同步上扬”的教学逻辑。
立足南山教育高地,办学二十余载的海德学校已成长为区域基础教育优质办学的标杆。依托集团化办学优势,海德学校把“对人以诚,对事以精”的校训精神写进课程基因——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科技前沿、湾区文化、中外人文交流全线嵌入,“精·诚”课程体系撬动课堂革命,率先破局实现“知识传递→能力内生”“分数至上→学业与综合素质双提升”的能级跃迁。

海德学子参加2024世界机器人大赛锦标赛。 学校供图
仅本月,海德学校就迎来两支参访团累计91人抵深“打卡”,“减负不减质”的课程样本被频频点赞——正如南山二外(集团)党委书记、海德学校校长韩晓宏所期待的一样,王牌“素养课堂”正推动海德学校成为“深圳的海德”“中国的海德”。
AI赋能素养课堂 让数字人“变身”课堂评价工具
“见到南仁东爷爷,你最想问他什么问题?”话音未落,AI数字人“南仁东”面带慈祥笑容出现在电子屏上,八(8)班瞬间沸腾了起来。“FAST哪次技术难关最让您崩溃?如果收到‘天外之声’,您希望第一条信息是什么?……”学生们的问题创意迸发。范露露老师顺势为这篇自读课《天上有颗“南仁东星”》抛出“设计南仁东展”的三大“任务链”:梳理生平时间轴、设计图文内容、提炼精神内核——阅读、表达、写作三级进阶一气呵成。市教研员李燚鑫现场点评:以情境化探究贯穿课堂,大单元观念撬动思维,体现了从知识传递到能力建构、再到精神涵育的完整闭环,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范露露老师带来初中语文公开课《天上有颗“南仁东星”》。
语文阵地如此,英语课堂同样“赛博味”十足。雷小燕老师在Smart life in the future课上发布“生成式任务”:学生分组讨论Future Classroom,英语畅聊、AI生成图片——雷老师则根据“素养课堂评价量表”对标学生的语言、创意、思维等多维指标,获得最具象化的课堂反馈。她笑称:“中高考英语作文里的‘李华’不是虚拟代号,而是每个孩子真实的生命体验——英语教学要服务于学生在跨文化情境中的意义建构与问题解决,让孩子做英语的‘主人’。”
去年的“双新”数学市级公开课上,初中数学科组长朱本靖把“负负得正”的“有理数的乘法法则”还原成“生活推理秀”,推演、归纳、建模三法并行,带领学生层层探究数学原理。他指出,新课标所要求的数学核心素养,是带领学生用数学眼光、数学思维和数学语言重新观察、思考和表达现实世界,为此,中考的情境化命题、逻辑推理、计算能力等卷面考察,实际上都基于日常积累的数学核心素养。
AI赋能帮助师生把数学抽象概念可视化,让思维有迹可循;“作文纸”扫描分秒间实现全班作文“一文一改”;英语三分钟演讲,既有《拒绝容貌焦虑》的内涵探讨,也有“被雨淋湿后为什么不舒服”的科学研究,还有关注中东女性着装的《最重的衣服》……在海德学校,设备技术成了“双减”背景下精准施教的助推器。正如学校副校长何传杰所言:“AI工具,让‘对人以诚、对事以精’的校训有了数据跑道,课堂收获,可量可测。”
三阶六群+评价量表 给“减负”装上“增效”引擎
“《每日诵读》让文字成为灵魂的羽翼……”海德小学部语文科组推出六本古诗文分层读本,覆盖一至六年级,从“萌芽”到“宗师”五级闯关,一键完成小初衔接——该行动正源于“海德DNA三·3行动”:教学—课程—场域“三融生态”,学科组—年级组—备课组“三级联动”,目标与方案—评价与反馈—改进与创新“三维闭环”。
海德学校小学段强调以“习惯养成、兴趣激发”为核心,奠定“诚”的底色与“精”的萌芽;初中段侧重以“素养提升、能力进阶”为核心,着重强化批判性思维、创新实践能力与社会责任感,深化“诚”的担当与“精”的追求。小学教务主任王海青自豪地介绍,学校打造了一个“问需、众筹、浸润”的开放式教研平台——依据传统,每个科组都构建有“资源包”,推出各年级各学科的专属“素养提升宝典”——本学期全市开始推行“一课一辅”,让海德人有种“不谋而合”的成就感。
为鼓励学生个性发展,本学期,海德学校“免/选修”也从“制度允许”走向“生态支持”,升级为一套“拔尖创新人才孵化系统”。本学期初,又有12名学子拿到数学、英语等学科的“免/选修”通行证。
海德学校科创处主任王大威介绍,以“海德DNA三·3行动”为保障,构建的“精·诚”课程体系,包含纵向“三阶”——“基础—拓展—卓越”、横向“六群”——“诚德、诚思、诚雅、精行、精创、精寰”的“三阶六群”课程结构,整体形成了九年螺旋上升、覆盖全面的课程内容体系,直指“引领未来发展的人”这一育人目标。
海德学校建有超过20个校内外社团,已全线实现活动课程化,不仅有走进五年级课程表的“乐高人工智能”,还有FEG人工智能校队、无人机校队、少年飞行员固定翼赛队,以及机器人编程、信息学奥赛、脑科学等精锐赛队,助力学生们在世界机器人大赛、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国芯”等权威赛事中屡创佳绩。上学年,师生们在各级科创赛事中获奖235项,另外,“脑科学社团”登上央视报道,信息学奥赛21人参赛19人上榜……
海德把“双新”量成刻度,把“增效”写成答案,在“双减”赛道上,用精准定位让每个孩子都跑出了自己的“加速度”。
名师释放“头雁效应” 把“卓越”写进每一间教室
“海德学校中考成绩亮眼只是冰山一角,真正的支撑是水面下稳健运转的素养课堂,是海德教师聚焦教学、班级管理、家庭教育指导的‘三重能力’。”教科室主任苏伊婷一语道破。
海德教师平均年龄超过40岁,以骨干教师为主体——2023年-2024年,3位教师斩获“国家级精品课”;4人参与省、市中考命题;近10人次摘得省、市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南山区“百花奖”创办以来,海德几乎实现一等奖全学科覆盖;去年9人申报“南山区名师工程”,全员入选;全校8项区级课题、8项校级课题在研,12项新课题进入申报流程……海德教师集体发力,从“教书匠”升级研究型、专家型教师,让“一切皆课程”理念在校园落地生根。
近日喜讯接踵而至:海德学校小学部语文教师孙彦秋荣获“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在刚结束的“2025年深圳市中小幼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中,初中部语文教师陈桦青摘得市一等奖;中学数学科组也获评“深圳市中小学数学教育高质量发展项目科组”,成为南山初中数学唯一获奖的科组。
“师生共同减负增效、相互成就,成绩不只比绝对高低,更要比变化、比进步率,动态超越才是海德刻度。”作为初中教学处主任,对刘昌满而言,海德学校从建校之初就形成了一种传统,并逐渐演变为一种精神,每个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每位老师、每一节课都在奋力托举——数年如一日,他习惯于每天高频巡楼,抓课堂管理、教学常规、学生学风,在“行走”中为每个海德学子保驾护航。他说,“全体老师都为在一个优秀的学校工作而自豪,都在为维持一个优秀的学校而努力。”
夜幕降临,待最后一间办公室的灯熄灭,刘昌满才轻掩门窗,放心地走出校园……
名师“头雁”领航,卓越团队接力,海德学校用“对人以诚、对事以精”的默契,把“双减”攻坚、“双新”提速,写进每一天的寻常教学,把核心素养写进三尺讲台的每一寸光阴,写进学生与世界打交道的下一秒,也写进深圳基础教育先行示范的闪亮坐标。
编辑 欧阳晨煜 审读 党毅浩 二审 李璐 三审 詹婉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