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千万工程”是广东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新打法”。深圳以先行示范担当,充分发挥科技、产业、市场等优势,扎实推进与汕头、河源、汕尾、潮州4市的对口帮扶协作,及与惠州3县的对口产业协作,从园区共建到产业共兴,从乡村共富到民生共享,通过全方位实践将“百千万工程”蓝图转化为一个个落地项目,推动全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迈向更高水平。
头号工程,当以头号力度推进。2023年以来,深圳先后选派两轮共计790名干部常驻省内对口帮扶协作地区,安排帮扶资金超100亿元,将深圳的高新科技、优势产业、技术人才、经验标准带到当地,构建“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新格局,助力对口地区升级产业、增强内生动力,让老百姓的幸福感与获得感更足。
优势互补:
“双向协作”织就共赢网
在汕头,“1+7+N”深汕产业协作发展模式路径清晰:市级合作园聚焦新材料、新能源、纺织服装等主导产业,围绕龙头企业延链强链;7个区级产业园全面推进建设,投资项目从图纸落地为现实;7个设在深圳的产业协同发展基地打破空间限制,为汕头企业对接大湾区资源开辟前沿阵地。

深圳突破“单向输血”模式,推动产业协作向纵深发展。目前已携手汕头、汕尾、河源、潮州等对口地区,规划建设4个市级产业合作园区、23个县级特色产业园区,引导900余家企业赴当地投资兴业,落地200余个百万元以上产业项目,形成“总部+基地”“研发+生产”“委托+代工”“生产+服务”等跨区域协作模式。
双向协作的共赢案例不断涌现:深潮两地共建“深圳研发+潮州生产”创新模式,“潮州—罗湖创享岛”等平台运作良好,目前已入驻企业12家;“深潮智能卫浴产业协同发展联盟”联动70余家机构,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相关经验入选全省基层改革典型案例。
2024年,深圳与对口地区的协作举措更实:累计举办各类招商引资对接活动100余场,新引进超亿元项目26个;联合对口地区创设总规模17亿元的园区产业基金,联动深圳创投机构以“以投促引”吸引产业链链主企业落地;同时挖掘对口地区资源,在汕头打造澄海狮头鹅产业城等20多个乡村产业项目,在汕尾培育乡村民宿等新业态(4个村入选第四批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在河源壮大生猪、油茶等优势特色农业产业。
创新模式:
以“深圳所能”对接发展需求
今年9月,河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深河产业合作园区内,全市首个重卡超充示范站投运——最快“充电5分钟,续航百公里”,有效缓解园区物流新能源车辆的续航压力。“这座超充站解决了公司几十台重卡充电难、充电慢的痛点,大幅降低运营成本。”广州市皓航运输有限公司总经理关国宁说。
作为深圳帮扶协作地区首座采用深圳技术与标准的重型卡车超级充电站,该示范站不仅是深圳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助力河源新能源充换电基础设施升级的重要举措,更成为深河协作走深走实的生动注脚。如今,“一杯咖啡 满电出发”的极速充电场景,已相继落地河源、潮州等深圳多个对口帮扶地区,“深圳超充”技术正填平当地新能源基建“洼地”。

在推进“百千万工程”中,深圳始终以“深圳所能”对接“对口地区之所需”:按“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原则,推动深圳理念、模式、标准、技术率先落地;组织企业、商协会、金融机构等开展多领域对接活动;与汕尾签订20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合作协议,每年可为深圳提供60亿千瓦时绿电,实现两地绿色共赢。
民生共享:
“深圳项目”温暖百姓心
在梅州,深圳捐资4.77亿元建设的梅县安置小区、平远县安置小区,仅用142天便竣工交付,以“深圳速度”圆了700多户受灾群众的安居梦。项目还同步推进产业导入与基础设施配套,成为“百千万工程”中区域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典范。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深圳始终将帮扶资源向教育、医疗、就业等民生领域倾斜:建成深河人民医院、深汕中心医院、广师大河源校区、华南师范大学汕尾校区等重大民生项目,一条条“深圳路”通达四方,一座座“深圳楼”拔地而起;组织超120名教师赴对口地区80余所中小学挂职,完善市县校三级教研体系;投入3000万元帮汕头改造7个镇级党群服务中心,实现河源44个帮扶镇党群服务中心与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全覆盖;在汕尾建设9栋学校“深圳楼”、14所公园广场、23个农村文化礼堂。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深圳持续深化劳务协作,开展“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及农业技术、农村电商、乡村工匠等技能培训,累计培训1900多人次;助力举办“深圳—汕尾劳务对接招聘会”,协调100余家企业提供岗位,推动至少800余人实现就业,让民生温度温暖对口地区的每一个角落。
(受访单位供图)
编辑 欧阳晨煜 审读 党毅浩 二审 李璐 三审 詹婉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