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周末,于深圳音乐厅上演的两场音乐会以不同的编制、各具风格的选曲主题吸引了众多古典乐迷的关注。其中,俄罗斯学派“泰斗级”艺术家米哈伊尔·普莱特涅夫于24日晚率先亮相,享誉世界的柏林爱乐弦乐四重奏于25日晚接力登场,以宏大的交响乐团与精致小巧的室内乐重奏,为深圳乐迷带来了一个层次丰富而元素饱满的文艺周末。
24日晚,俄罗斯音乐巨匠米哈伊尔·普莱特涅夫率领由其创立于2023年的拉赫玛尼诺夫国际交响乐团首次登上深圳舞台。作为钢琴家,他自1978年问鼎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后,便以理性的结构、个性的节奏与知性诗意的交融而享誉世界。普莱特涅夫在钢琴、指挥与作曲方面均有非凡建树。音乐会的上半场,是普莱特涅夫最新创作作品《音乐记忆》在中国的首演,该作品由14段短篇组成,体现了作者对音乐本质与个体经验联系的深度思考。下半场则是著名的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压轴曲目《吉普赛主题随想曲,Op.12》同样来自拉赫玛尼诺夫,充满了即兴般的自由与炽热的激情。可以说,这次音乐会是普莱特涅夫作为“全能音乐家”的完整呈现,也是一场横跨演奏、创作与艺术理念的对话。
25日晚,柏林爱乐弦乐四重奏亮相深圳音乐厅,呈现了三部作品:莫扎特写于青少年时期的《F大调嬉游曲,K.138》,贝多芬于风格渐趋成熟的转型期创作的《降B大调第六号弦乐四重奏》,以及德沃夏克晚年的“巅峰之作”《G大调第十三号弦乐四重奏,Op.106》。这一曲目编排,不仅串联起三位作曲家各自创作生命中的关键时刻,也勾勒出德奥音乐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的风格流变。
一直以来,室内乐团体都是柏林爱乐乐团艺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柏林爱乐弦乐四重奏正是这一传统中最具新鲜气息的代表之一。室内乐虽仅有4把琴,但却以交响思维处理音色结构,通过动态起伏、和声呼应和节奏推进,营造出大乐团般的张力——本场音乐会上,大提琴的厚实低音营造出如交响乐团中低音提琴的质感,中提琴则宛如木管声部般增添色彩,两把小提琴一明一暗,织就出层次分明的对话。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秦天 二审 李璐 三审 詹婉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