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源:图虫创意
在全球贸易环境复杂多变的背景下,深圳外贸交出了一份彰显韧性与活力的三季度答卷。
深圳海关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全市进出口总额达3.36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微增0.1%,持续稳居内地外贸城市首位。
这份成绩单中,8.4%的进口增速、68.9%的民营企业贡献占比、36.6%的锂电池出口增幅等关键数据,勾勒出深圳外贸“稳底盘、提质量、强韧性”的鲜明轮廓,为全国外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深圳样本”。
民企挑大梁,筑牢“稳”的基础
深圳外贸的稳固根基,根植于以民营企业为核心的市场主体活力迸发。
作为占全市企业总量97%的市场力量,民营企业前三季度以2.32万亿元的进出口额占据68.9%的份额,用实实在在的数据印证了“主力军”地位。

▲图源:图虫创意。
更可贵的是,民企并非简单维持规模,而是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从“产品出海”到“品牌立市”的跨越。
齐心集团研发的V'mo指纹锁包袋斩获德国iF设计奖,以0.5秒快速解锁、便携充电等智能特性打入全球市场;
喜德盛凭借自主研发的全碳纱一体化成型技术,生产出仅重560克的碳纤维车架,助力深圳自行车出口同比劲增34.5%。
多元主体的协同发力更让稳基愈发坚实。
外商投资企业前三季度进出口9268.8亿元,同比增长12.7%,增速远超整体水平,彰显全球资本对深圳外贸生态的持续信心;国有企业1176亿元的进出口规模则提供了稳定支撑,形成“民企领跑、外资赋能、国企托底”的多元格局。
智造引领,积蓄“进”的动能
如果说市场主体是“稳”的保障,那么“深圳智造”就是“进”的核心动能。
前三季度,深圳外贸结构持续优化,产业链更长、附加值更高的一般贸易进出口达1.81万亿元,占同期深圳进出口总值的53.8%,成为绝对主导;保税物流进出口同比增长8.7%,展现新型贸易业态的强劲活力。

▲图源:图虫创意。
这种结构升级的背后,是产业创新能力的全面突破。
机电产品作为“智造名片”,以1.54万亿元出口额占据75.7%的出口份额,同比增长4.5%,其中电脑及零部件、音视频设备出口增速均超6%,集成电路出口更是激增40.3%。
新兴产业的爆发式增长更具标志性意义:锂电池出口增长36.6%,3D打印机增长14%,医疗器械增长5.3%。在3D打印领域,拓竹科技、创想三维等深圳企业构建起从建模系统到应用服务的全产业链生态,占据全球入门级市场九成份额。同时,拓竹科技旗下MakerWorld平台更成为全球用户量最大3D模型社区,实现了从“产品出海”到“标准与生态出海”的进阶。
进口端同样折射产业升级逻辑,1.08万亿元机电产品进口同比增长10.7%,显卡、服务器等核心零部件的强劲需求,为人工智能等前沿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多元布局,增强发展韧性
面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深圳外贸的抗风险能力源于全球“朋友圈”的持续拓展和区域协同的深化。
前三季度,深圳对前十大贸易伙伴进出口达2.63万亿元,占比78.3%,其中对台湾地区、日本增速分别达16.2%、17.3%,对香港地区、韩国增速均超8%,传统市场根基不断夯实。
新兴市场的开拓更显战略眼光。
东盟作为重要贸易伙伴,与深圳形成强劲产业互补,在第2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深圳智造”一举拿下4760.51万元现场签约和1.924亿元意向订单,覆盖人工智能、智慧农业等高端领域;侨交会组织企业赴东南亚参展,达成超2.6亿美元意向采购额。
这种“传统市场稳增、新兴市场突破”的布局,辅以17个境外仓储中心、“展会+数字”双轮驱动等配套支撑,让物流时效提升35%,更构建起“东方不亮西方亮”的风险缓冲机制。68%的企业参保率、0.7%的坏账率,更彰显风险防控体系的坚实保障。
3.36万亿元的规模背后,是深圳外贸“稳中有进、质效双升”的发展逻辑。
从民企创新到智造升级,从多元布局到政策护航,这座城市用实践证明,外贸韧性源于产业实力的夯实、创新活力的激发和开放格局的拓展。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深圳外贸的持续向好不仅是自身发展的成绩单,更将为全国外贸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的确定性力量。
统筹丨胡 文
采写丨潘润华
编辑丨梁 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