坪山学子在博物馆“修文物”这场“问陶之旅”太有料

王宇
10-21 18:08
摘要

坪山学子在博物馆“修文物”这场“问陶之旅”太有料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育人理念、育人方式改革,促进每位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坪山区扎实推进“每周半天校外课/阅读课”,精心遴选基地、开发课程,切换教学场景,激发学生探究欲。

日前,坪山区锦绣实验学校师生走进深圳博物馆,完成了一场深度沉浸的“问陶之旅”陶瓷美育实践课。这不仅是一节跨越时空的美学课,更是一次坚定文化自信的真实学习历程。

活动伊始,同学们在博物馆专业讲解员的引导下,首先学习了博物馆参观礼仪。随后,大家系统参观了“问陶之旅”展览,不仅沉浸式观赏琳琅满目的陶瓷珍品,更主动记录自己感兴趣的文物——审美的第一步,从“看见”与“记录”开始。

陶瓷专题展区,专业讲解员从造型、纹饰、釉色入手,深度解读不同朝代陶瓷的艺术特色。唐代三彩的绚丽斑斓、宋代青瓷的素雅温润、明清彩瓷的繁复精美……在一件件文物面前,同学们驻足凝望,聆听它们背后的故事,感受中华审美的流变与古人非凡的智慧。

最令同学们感到新奇的是模拟文物修复工作坊。大家分组协作,学习清理、拼接、补配等基本技法,亲手“复活”仿制陶瓷残片。过程中,“修旧如旧”的原则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每一次小心翼翼的对位、每一笔精准的填补。同学们体悟到的不仅是手艺,更是对文物生命的敬畏与守护。

课程进行中,正在博物馆策展的意大利考古修复团队被师生的实地教学活动吸引,主动走近观察,对学校的实践课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也让师生更真切地感受到文化遗产保护是不分国界的。

课程最后环节,同学们化身文创设计师,从陶瓷文物中提取造型、纹样与色彩元素,重新设计成文具、饰品或生活用品。

本次锦绣实验学校的“问陶之旅”,正是坪山区“每周半天校外课/阅读课”深化育人实践的生动注脚——通过“参观启智、修复悟心、文创赋能”的课程设计,让美育从课堂延伸至博物馆的文物前、修复台的指尖上、文创设计的脑洞里,真正实现了可感、可知、可触、可创造。

深圳晚报记者 王宇

(作者:王宇)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