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沧桑巨变,来概括今日之光明区,最贴切不过了。
纵目遥望,坐落在深圳西北部的光明区,在地图上是一块形如钻石的区域,却是一个在农场上“长大”的新区。这里曾经杂草丛生,是少为人知的穷乡僻壤。随着1958年1月光明农场的建立,原本荒凉冷落的土地逐渐热闹起来。改革开放以来,奶牛场、养猪场、养鸽场、糖厂等遍地开花,一派农场风光的光明,被誉为“深圳的西伯利亚”。
2018年9月,光明区正式挂牌,成为行政区,并被赋予了“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的新使命和新定位。
光明区积极承接深圳“北拓”的历史新使命,打通断头路、盘活产业空间存量、整备连片产业用地、布局大科学装置、引进头雁领航人才……推动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前沿交叉研究平台落地。
作为深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承载区,光明科学城正在建设脑科学、合成生物、先进表征综合粒子设施等多个大科学装置。
迄今,光明科学城核心区的建设项目已达60个,总投资超过1400亿元。此外,随着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的投入使用和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的加紧筹建,光明迎来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
据统计,光明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已从2017年的614家增至2019年的1285家;2019年,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398亿元,占全区工业增加值的69%,已成为光明区主导产业。
2019年,光明区经济总量迈上千亿级台阶,达到1020亿元。与此同时,光明在基层治理、民生福祉、生态环境等方面“多管齐下”,实现发展与美丽同行。
4年投入百亿元治水,148个小微黑臭水体在深圳全市率先销号,15条干支流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地表水V类标准,为近20年来最好水平;构建基层生态环境保护与监管制度体系,成立1个区级、6个街道级、31个社区级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生态环境机制……
华丽蝶变中的光明,正全力打造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一座世界一流的科学城正在光明大地的青山绿水间喷薄崛起。
编辑 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