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构建特色AI知识产权保护新体系,为全国AI知识产权保护提供“深圳样本”

高志明
10-16 14:00
摘要

深圳构建特色AI知识产权保护新体系,为全国AI知识产权保护提供“深圳样本”

10月15日,深圳市人工智能产业协会承接的《人工智能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状况及规则的创新研究与建设》项目成果正式发布。项目聚焦人工智能领域专利、版权、商业秘密等核心知识产权问题,通过梳理全球规则、剖析国内外案例、诊断深圳痛点,形成一套兼具实操性与前瞻性的保护方案,为深圳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筑牢制度根基。

全景梳理:摸清国际与国内“家底”

项目系统分析了欧美英日韩等西方AI知识产权保护规则:美国以“宽松政策促商业化”为导向,放宽AI专利审查并强化版权“人类实质性参与”标准;欧盟依托《AI法案》建立风险分级监管,平衡技术披露与专利新颖性;英国独创 “计算机生成作品”版权类别,日本推行全球最宽松文本与数据挖掘(TDM)规则,韩国设AI专利优先审查通道。

国内层面,项目梳理了北京、上海、杭州、合肥等重点城市差异化政策,剖析百度、阿里、科大讯飞等企业专利布局特征,并总结10余起典型案例裁判逻辑 —— 如“李某v.刘某AI文生图案” 明确用户对AI生成内容的著作权,“生意参谋数据案”确立数据产品商业秘密保护路径,为行业提供清晰司法指引。

聚焦深圳:锚定产业特色与挑战

作为项目核心研究对象,深圳AI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亮点突出:华为、腾讯、云天励飞等企业AI专利申请量居全国前列,具身智能领域专利布局领先;政策层面形成“条例+指引+创新举措”体系。同时,项目也指出深圳现存挑战:合作开发AI模型专利权属划分模糊、AIGC版权独创性标准不统一、训练数据跨境流动合规风险高、企业海外专利布局滞后于业务拓展等,为后续建议提供精准靶向。

创新破局:七大建议构建保护新体系

针对痛点,项目提出七大核心建议:一是完善权属认定规则,制定《人工智能合作开发知识产权归属指引》与AIGC版权保护规则;二是强化商业秘密保护,建立AI领域“分级定密+精准保密”机制;三是构建训练数据合规体系,出台来源审查指引并争取“合理使用”特区试点;四是推动AI专利池建设,整合芯片、大模型等领域专利资源;五是加强国际布局与维权,实施海外专利优享计划并升级国际维权服务;六是组建AI知识产权联合服务机构,搭建信息共享平台与人才培养体系;七是积极参与国家关于人工智能立法与规则制定。

此次成果发布不仅为深圳AI企业提供相关指引,更可为全国AI知识产权保护规则创新提供“深圳样本”,助力人工智能产业在创新与保护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晶报记者 高志明

(作者:高志明)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