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杂技艺术周圆满落幕 “科技+艺术”铸就湾区文化新名片

香港商报
10-12 09:00
摘要

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杂技艺术周圆满落幕 「科技+艺术」铸就湾区文化新名片

    10月11日晚,为期数日的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杂技艺术周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国际报告厅圆满落幕。闭幕式上,深圳原创大型杂技秀《奇遇》以“科技+艺术”的创新表达,为这场湾区文化盛宴画上完美句号。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的重要板块,本届杂技艺术周汇聚国内顶尖团队,通过精品展演、全国杂技理论作品推优、杂技艺术周图片回眸展等九大板块的内容跨界融合与惠民服务,再次彰显了杂技艺术在新时代的生命力与湾区文化的凝聚力。

深耕五载,推动杂技艺术创新与融合

    自2020年首届在深圳宝安启航以来,粤港澳大湾区杂技艺术周已成为推动中国杂技创新、促进湾区文化交融的重要平台。自首届开始,就突破地域限制,邀请国内顶尖杂技院团的多个高水品节目同台献计,为深圳观众献上了一台台视觉盛宴;第三届则以原创杂技剧《天鹅》开幕,并举办“中国杂技艺术创作与高等教育发展论坛”等多个论坛活动,推动行业深度交流。

    本届艺术周在前四届基础上进一步升级,以“艺汇湾区·技惊世界”为主题,联动粤港澳三地及新疆、上海、安徽、吴桥、海安等多地院团,呈现《天山雪》《奇遇》等标桿作品。其中,荣获“五个一工程”奖的杂技剧《天山雪》作为开幕大戏,将非遗“达瓦孜”(高空走索)融入剧情,打造沉浸式跨时空体验,演出期间掌声雷动,观众称其“让非遗活在了舞台上”。

《奇遇》破圈,科技赋能湾区叙事

    闭幕式上演的大型杂技秀《奇遇》则是深圳本土的一台以“杂技+科技”为主题的大型原创文旅IP,该秀作为2025年深圳市全民艺术季唯一杂技演出项目,汇集了十余个精彩的杂技、魔术节目,演出突破传统舞台界限,运用多维度舞台调度,让观众和演出融为一体、无人驾驶汽车与智能机械装置,将杂技的惊险奇绝、魔术的奇幻魅力、舞蹈的诗意表达交织于声光盛宴之中。最值得称讚的是《奇遇》没有走花哨的商演之路,而是用杂技的本体语言纵贯湾区文脉:蜿蜒雄伟的深中大桥被蹬人团队架构在伶仃洋上,智能机械臂托举着杂技精灵腾空跃浪;光影矩阵幻化的科技鲲鹏,与空中飞人共舞云端。以梦幻般的魔幻手段,将深圳智造、湾区浪潮与未来图景擘画出壮美的画卷,让观众穿行于虚实交错的平行时空,见证大湾区璀璨蝶变,呈现震撼心灵的视听史诗!观众李女士在采访中表示:“《奇遇》不仅是杂技,更是一部用肢体语言讲述的湾区史诗,科技让传统文化『活』了起来。”

    《奇遇》自5月份公演以来,已累计演出百余场,特别是暑期和国庆期间陪伴市民度过了美好时光,受到了广大观众朋友们的一致好评,逐渐成为深圳西部文旅最受关注的项目!成为本届艺术周最受瞩目的亮点。《奇遇》驻场演出的常态化,将成为深圳夜经济新地标,推动『文旅+科技』产业融合。”

文化惠民与产业联动,艺术周践行双重使命

    延续往届“文艺为人民”的宗旨,本届艺术周推出系列惠民举措:开展多场精品杂技进基层活动,组织演员走进校园、社区开展“杂技快闪”。数据显示,本届艺术周吸引超5万人次观演,线上直播累计观看量破千万,带动周边文创、餐饮消费超2000万元。香港魔术家家协会代表谭永铨评价:“从《天鹅》到《奇遇》,我们看到湾区杂技正以『技』载『道』,用世界语言讲好中国故事。”

湾区同心,杂技编织未来新图景

    从首届的“搭建交流平台”到本届的“打造文化IP”,粤港澳大湾区杂技艺术周已形成“展演-孵化-产业”的完整生态链。宝安区杂技家协会主席王召表示:“杂技艺术周五届成长,见证了大湾区从『文化聚集地』到『创新策源地』的转变。未来,我们将推动更多像《奇遇》这样的作品走向市场,让杂技成为湾区文化『走出去』的金名片。”

    第五届粤港澳杂技艺术周虽已落幕,但湾区文化交融的“奇遇”仍在继续。这场跨越千年的艺术之约,正以杂技为纽带,编织着粤港澳三地同心、共建人文湾区的美好图景。(记者王娜、吴瑞玲)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