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
(以下简称“十五运会”)
开幕仅剩30天
(视频编辑 胡鑫)
体育迷们的DNA都开始躁动了吧
除了期待赛场上的速度与激情
小编更好奇另一件事:
在深圳看一场全运会赛事
究竟会是种怎样的体验?
于是,小编我决定提前“潜入”
深圳的赛事场馆
替大家探探路
不探不知道,一探吓一跳
我发现
深圳早已为我们这些“气氛组”
预备了一份“科技躺赢”套餐
在这里,你唯一要做的
就是把热情拉满
剩下的,交给科技
深圳市体育中心体育场。深圳晚报记者 林炜航 摄
告别“路痴”——你的座位,AR带你“空降”
你是否经历过这种社恐的终极噩梦:手握门票,站在如迷宫般的体育馆入口,面对A、B、C、D区和1、2、3、4层,大脑瞬间宕机。你和你的座位,仿佛隔着一道无法逾越的次元壁。
在深圳,这都不是事儿!
打开官方小程序“I深体”,输入票面信息,手机屏幕上立刻浮现出清晰的AR箭头。你只需跟着它走,它便会精准地把你“空降”到位置上。
这套系统同样适用于寻找洗手间、餐饮区,甚至是你停在地下三层G区的车。
在深圳,科技让你把宝贵的精力全部留给赛场上的欢呼,而不是浪费在无谓的寻找上。
图片来源:深圳新闻网
网速“自由”——朋友圈摄影大赛,你稳赢
“关键球!绝杀!太牛了!”
(掏出手机-编辑文案-选择图片-点击发送-小菊花转啊转……)
半小时后,朋友回复:“比赛都结束了……”
这种“赛场社交延迟”的痛,谁懂?!
深圳市体育中心告诉你:我懂,所以我出手了!
4200+个5G探头,近1800个Wi-Fi接入点,双千兆网络全覆盖!这是什么概念?就是数万人在场,你刷短视频、开直播、跟朋友视频通话都毫无压力。
视角“破壁”——山顶位,也能拥有VIP的视野
我们总说,体育的魅力在于细节:是运动员脸上划过的汗珠,是肌肉瞬间绷紧的力量,是冲线刹那的忘情怒吼。但如果你不幸买到了“山-顶-顶-票”,这些细节可能就与你无缘了。
然而,在深圳的场馆里,物理距离正在被科技无限拉近。
抬头看,悬挂在深圳市体育中心穹顶之下的,是一个重达60吨的庞然大物——国内首创的“开合屋盖兼顾移动斗屏”系统。这块四面高清巨屏,像一位忠实的“导播”,将赛场上最精彩的画面、最关键的回放、最实时的比分,360度无死角地呈现在每一位观众眼前。哪怕你坐在最高一排,运动员的每一个微表情都清晰可见。
深圳市体育中心体育馆内场。图片来源:广州日报
体验“恒温”——风雨无阻,精彩从不打烊
一场完美的赛事,最怕天公不作美。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足以让一场万众期待的对决延期。但在深圳,连老天爷的“脾气”都被计算在内。
这里的比赛场地,配备了先进的智能温控与立体排水系统。即使是倾盆大雨,场地也能在20分钟内迅速恢复干爽,让比赛无缝衔接。运动员不必等待,观众的热情也不会被浇熄。
更令人惊叹的是场地的“变形”速度。需要举办冰球赛?没问题。比赛结束,短短8分钟,通过高效的场地转换系统,这里就能从一块晶莹的冰场,变回一个标准的篮球场。这种效率背后,是无数工程师对时间和流程的极致优化,为的就是确保每一场赛事的精彩,都能准时上演。
图片来源:深圳新闻网
科技的温度——让温暖,触手可及
如果说前面的科技展现的是深圳的“实力”与“速度”,那么接下来的发现,则让我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温度”。
我了解到,一系列“科技助残”产品将在赛事中大放异彩。比如,一款名为“导盲兔”的AI眼镜,能将摄像头捕捉到的比赛画面,实时转化为语音描述,成为视障朋友的“眼睛”,让他们也能“看见”赛场的精彩;一款智能爬楼梯电动轮椅,能自动感知楼梯倾斜度并调整坐姿,让轮椅使用者轻松上下楼,真正实现场馆内的行动自由。
赛场的无障碍升降台。
无障碍环境建设督导员工作场景。
图片来源:华夏时报
还有能秒级识别运动员跌倒并报警的4D毫米波雷达,能一键连接手语老师的视频翻译系统……这些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科技产品,都诞生于深圳这片创新的沃土。它们基于一个信念:体育的荣光,属于每一个人。
科技的星辰,汇入体育的瀚海
从AR导航到5G冲浪,从智慧“大脑”的数字孪生指挥中心,到“光储超充”一体化的绿色能源……深圳正在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向全运会致敬。
这里的科技,就像一个体贴入微的“超级管家”,默默地为你扫清一切障碍,让你得以全身心地沉浸在体育最纯粹的魅力之中。
“办好一次赛,提升一座城。”全运会,是深圳展示科技实力的舞台,更是这座城市服务理念的一次全面升级。这些为赛事而生的智慧结晶,终将融入城市的血脉,成为我们每个人都能长久享受的便利。
倒计时30天
深圳已经准备好了!
(资料来源:深圳政府在线、人民日报、深圳晚报、深圳新闻网、广州日报、华夏时报)
转载请标注来源读特客户端
编辑 钟诗婷 审读 郭建华 二审 郑蔚珩 三审 江晓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