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轮椅“丈量”社区温度,坪山街道探索基层治理的“暖心答案”

10-09 15:19
摘要

在坪山区坪山街道,一把轮椅,十年如一日地穿行于大街小巷,成为社区治理中一道独特而温暖的风景。它的主人范正伟——“范哥”,从一名受助者成长为推动社区共治的“先锋”。他的故事,正是坪山街道以人文关怀深化基层治理的生动注脚。

深圳新闻网2025年10月9日讯(记者 陈颖玑 通讯员 刘星)在坪山区坪山街道,一把轮椅,十年如一日地穿行于大街小巷,成为社区治理中一道独特而温暖的风景。它的主人范正伟——“范哥”,从一名受助者成长为推动社区共治的“先锋”。他的故事,正是坪山街道以人文关怀深化基层治理的生动注脚。

从受助者到“移动探头”,轮椅上的民情传感器

2014年,范哥因工伤致残,在社区帮扶下重拾生活信心。他也由此从被服务对象,转变为积极参与社区治理的“热心人”。凭借对社区细节的切身体验,范哥的轮椅成了发现问题的“移动探头”。十年来,他累计上报并推动解决路面破损、路灯故障、乱停车等各类问题400余件,成为基层治理中敏锐而可靠的“民情传感器”。

从个人巡查到议事共治,搭建居民协商新平台

范哥的脚步并未止步于个人巡查。在社区支持下,他发起“范哥夜谈”文明议事会,每月定期组织居民、志愿者、专业社工、社区工作者等围坐共商,系统收集居民共性需求并转化为公共议题,共同推动环境改善、设施优化等实事落地。这一模式逐步形成“民意收集—协商共议—协同解决”的良性治理闭环,有效提升了居民的参与感和获得感。

从一人善举到百花齐放,志愿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在范哥的带动下,数百名居民加入他组建的“微光助困”服务队,持续为困难群体提供支持,成为社区互助的重要力量。范哥的十年坚守,是坪山街道基层治理成效的一个生动缩影。

目前,街道已培育了55支特色志愿服务队伍,包括提升交通安全的千人交通志愿服务队;平均年龄超50岁、以生动形式开展禁毒宣传的巾帼禁毒志愿者服务队;每日为长者提供爱心午餐的“爱之家”服务队;担任“流动治理哨兵”的美团骑士志愿服务队等,形成层次丰富、覆盖广泛的志愿服务网络。

范哥这把轮椅所“丈量”的,不仅是社区的距离,更是治理的温度。从一个个像范哥这样的普通居民出发,到覆盖全面、专业互补的志愿服务网络,坪山街道通过激发群众参与、完善服务机制,不断夯实“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基础,书写出共建共治共享的“暖心答案”。

编辑:杨涛 王容责任编辑:谭悦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