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获诺奖?他们从深圳飞到瑞典,现场问评委

深圳特区报记者 焦子宇
10-09 19:21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10月6日,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瑞典卡罗琳医学院揭晓。在这一全球瞩目的科学盛事中,有一群特殊的见证者——8名来自华大教育“诺奖传承者计划 | 欧洲学术溯源营”的年轻营员。他们不仅与评委一起见证了奖项揭晓的庄严时刻,更与诺奖评委展开面对面交流,深入探讨获奖研究的科学内涵与评选背后的故事。

诺奖官网公报介绍,人体强大的免疫系统必须得到调节,否则可能会攻击自身器官。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三名获奖者在外周免疫耐受方面取得了突破性发现。在奖项揭晓后的访谈中,华大营员与两位诺奖评委展开深入对话,获得了关于获奖预测和评选标准的第一手专业见解。

当营员问及对奖项结果是否感到意外时,专家表示:“每过几年会出现与免疫相关的奖项。”当被问及揭晓前的具体预测时,专家提到了两个前沿领域:一是GLP-1药物革命。专家指出,“GLP-1的发现揭示了一个代谢调控的全新机制,基于此开发的药物已革新了肥胖症和糖尿病的治疗”。二是微生物组研究。专家解释说,过去二十年基因测序的进步让科学家理解了肠道微生物如何与人体互作。值得注意的是,近年研究表明GLP-1药物与肠道微生物组间存在密切联系。2025年一项研究发现,GLP-1受体激动剂能够显著改变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多样性和丰富度,增加Akkermansia muciniphila等有益菌的丰度。

营员与Ingemar Ernberg教授亲切交谈

面对“如何能拿到诺奖”这一经典提问,专家强调了两个关键因素:第一,诺贝尔奖不看重终身成就,而是奖励“一个独特的发现”。第二,研究成果并不需要发表在高水平期刊上。许多诺贝尔奖级别的成果最初发表的杂志影响力有限,但最终改变了医学进程。专家特别补充道:“真正重要的是发现本身的影响力,而不是它在哪里发表。”

在探讨生理学与医学的未来趋势时,专家表示,研究将更加聚焦于疾病本身。“如今我们面临的疾病,如癌症、糖尿病等,其机制都极为复杂。当前,许多治疗方法的目标是使用药物让患者感觉更好、控制症状,但还无法实现根治”。未来的关键,在于科学界仍需努力揭示疾病在人体内的完整运作机制,以及它们与人体相互作用的复杂方式。这一切突破都将建立在大量、坚实的科学研究基础之上。

此外,营员们还了解到了诺奖的高度保密性和时间滞后性。“评审过程全程保密,候选名单50年内不对外公开。同时,评选全过程都是保密的,没有复议。”专家说。这一原则确保了评选的公正性,也让“差点得奖”的传言无从考证。而时间滞后性则体现在科学突破需要时间验证,即被重复、被证实,其真正影响力也需时间显现。几乎一半的获奖者从做出有价值的发现到获奖,要等待20多年。

在听取营员报告后,诺奖评委为大家颁发了证书,肯定其积极参与科学的热情。

Rickard Sandberg教授听取营员报告后颁发证书

深圳作为科技创新高地,汇聚了多层次人才资源,为科创教育提供了坚实支撑,其中就包括企业研发人员的专业支持。本次“诺奖传承者计划 | 欧洲学术溯源营”由华大教育组织,为期8天,从深圳出发,前往德国与瑞典。8位营员分别来自深圳、上海、广州、成都和香港。

华大教育是华大下设的教育统筹服务机构,依托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深圳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华大智造科技有限公司等高科技创新实体作为学生培养单位,与中国科学院大学等50余所国内外高校开展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本次溯源营由华大智造柏林中心、华大智造瑞典代表处支持。

作为随行导师,华大教育执行院长、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科学家肖敏凤表示,此行对营员的激励效果显著。“与专家交流前,营员们做了充分准备,提前拟定了高质量问题。”与传统游学不同,该计划更注重提升营员的专业素养,包括公开演讲、实验实操与学术水平,行程涵盖慕尼黑工业大学校园及实验室参观、卡罗琳医学院访问、诺奖评审闭门对话等环节。“营员们不仅能了解世界科技前沿、探究创新背后的原理,更能认清自己优势与不足,明确学习目标。”肖敏凤说。

从深圳出发,这群年轻人走进诺奖现场,与科学殿堂的守门人对话,在心中播下探索未知的种子。这是一场跨越地域的科学启蒙,也是一次面向未来的学术传承。

(图片由华大教育提供)

编辑 欧阳晨煜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朱良骏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焦子宇)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