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文明迎全运 | 交通秩序综合优化 让出行更舒心

东莞+ 刘敏珍
09-28 15:37
摘要

让市民在每一次出行中,感受到城市治理的细腻温度与文明底色。

在东莞迈向“双万”新起点的城市发展快车道上,交通秩序不仅是城市运转的“血脉”,更是文明形象的“窗口”。曾经,“停车难、行车堵、非机动车乱穿行”是不少市民出行的痛点。

八一路

如今,随着《东莞市交通秩序综合优化行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正式出台,一场为期三年(2025-2027年)的全域交通秩序攻坚行动全面启动,围绕“静态”与“动态”两大维度同步发力,推动城市交通从“治标”向“治本”深化。

从构建“停车一张网”到拓展“绿波带”,从严管“飙车炸街”到推广“随手拍”举报……三年攻坚、十六项任务,不仅勾勒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交通新图景,更让市民在每一次出行中,感受到城市治理的细腻温度与文明底色。

静态治理“做减法”:盘活资源+智慧赋能,让停车更有序、充电更便捷

城市的动态交通,犹如一位绅士的涵养,于细微处见真谛。过去,“一位难求”的焦灼曾是许多东莞车主的共同记忆。如今,这种记忆正被智慧化和共享化的新思路改写。

“以前下班回家最头疼的就是找车位,小区里转几圈都停不下,现在附近单位晚上开放共享车位,手机一点就能预约,方便多了。”家住南城街道某老旧小区的市民陈先生感慨道。他所体验的,正是东莞正在大力推进的“错时共享停车”举措之一。

到2027年,全市将新增不少于14万个路外公共停车位

根据《方案》,东莞将通过多渠道增加停车设施供给,到2027年,全市将新增不少于14万个路外公共停车位,并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向社会开放共享停车场,盘活存量资源,力争实现错时共享停车位不少于1.5万个。同时,全市将加快建设“一张网”智慧停车系统,2026年建成市级停车信息管理系统,2027年全面接入经营性公共停车场数据,“莞停车”平台也将持续升级,实现查询、预约、支付一体化服务。

除了机动车,非机动车的停放与充电需求也被纳入统筹规划。市城管部门将科学划设1.5万个自行车停放区,重点覆盖商圈、学校、地铁口等高需求区域;而在住宅区、单位、公园等公共场所,将新建3.5万个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从源头上防范“飞线充电”等安全隐患。此外,互联网租赁自行车总量将被严格控制在31万辆以内,并通过动态配额调整机制,倒逼企业提升运营服务质量。

下来,互联网租赁自行车总量将被严格控制在31万辆以内

在停车秩序整治方面,东莞将逐步扩大严管路段和片区范围,试点对“有位不停”“恶意占位”等行为加强执法,并推广“随手拍”小程序鼓励市民参与监督。一系列“组合拳”之下,静态交通正从“无序停放”向“规范共享”转变,城市空间秩序与市民停车体验同步提升。

动态秩序“做加法”:精细治堵+文明引导,让通行更顺畅、出行更安心

如果说,静态交通是城市的“休止符”,那么动态交通就是流动的“旋律”。

每天早晚高峰,位于茶山镇第三小学周边曾是出了名的“堵点”。近期,不少家长发现,通过增设护校通道、升级安全岛、优化交通流线、增设违停设备等“微整治”措施,校门口的车流明显顺畅了许多。“现在送孩子上学,虽然车多,但基本能做到即停即走,不像以前一堵就是十几分钟。”学生家长刘女士表示。

改造后的红川路与梨川路交叉口

在红川路与梨川路交叉口,过去因无信控交叉口、车流冲突大、车道功能不明确等问题,成为司机们的“噩梦”。如今增设的信号灯与“运河东一路—红川路”信号灯联动,规范了行车秩序。红川路西进口增设的直行导流线,为直行车辆开辟了专属通道,使其能够顺畅通行。

八一路与虎英路交叉口的改造同样令人瞩目。交通部门对车道布局进行优化调整,将东进口车道由“2左+3直”改为“1左+4直”,并增设左转导航线。这一举措充分发挥了车道的通行潜力,使东进口通行能力提升了33%,虎英路北进口通行效率提高了50%。

这样的变化得益于东莞正在推动的“交通秩序微整治”行动。《方案》明确,三年内将累计推动不少于110个交通堵点治理,聚焦学校、医院、商圈、轨道站点周边区域开展“微整治”。同时,推动交通信号灯联网联控和配时优化,2026年底前建成信号配时中心,扩大“绿波带”覆盖范围,提升主干道通行效率。

东莞地铁1号线公交接驳规划示意图

在公共交通方面,东莞将实现轨道交通1号线公交接驳率100%,强化“地铁+公交+慢行”三网融合。各轨道站点周边将设置出租车上下客区,优化接驳设施布局,提升市民“最后一公里”出行体验。

文明出行同样是动态治理的重点。东莞将加强对泥头车、危化品运输车、校车等重点车辆的管理,推动企业落实“四定”措施;指导外卖企业建立内部交通安全监管机制,对违法多发骑手采取限制接单等惩戒;严查“飙车炸街”、不礼让行人、不遵守信号灯等行为,通过电子警察抓拍与路面整治相结合,提升执法效能。

交通秩序优化,既是城市治理的硬任务,也是文明创建的软实力。东莞通过“静态+动态”双线并进、智慧赋能、全民参与,正将出行体验的优化融入城市发展的脉络。未来三年,随着一项项举措落地,市民的出行体验将更富质感,东莞的城市文明底色也将愈发鲜亮。

(作者:刘敏珍)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