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以“聚焦原创、突破边界”为主题的新基石50²论坛在深圳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表示,超导“三明治”为未来量子计算机芯片研发奠定基础,要在基础科研领域做出更多突破。
超导材料是全球科研的重点领域之一,有些材料降温变成超导体,传统超导体的超导最高转变温度为40K,也就是“麦克米兰极限”。目前,超导分为三类,1986年发现的铜基超导、2006年发现的铁基超导和2019年发现的镍基超导。
“德法物理学家1988年Grünberg与Fert发现巨磁阻效应,这个磁性金属“三明治”是两层磁性金属之间夹了一层1纳米厚度的非磁性材料。”薛其坤表示,该技术在9年后就实现了转化,IBM的Parkin发明磁头使硬盘存储密度提高4个数量级,这是一个科学发现到科学应用的重要案例。
“超导‘三明治’机构,就是两边的'面包'是超导体,中间的'火腿'是非超导体,这种材料对于引领量子计算机芯片材料的研发具有重要意义。”薛其坤说。
作为前沿研究领域,量子计算机前路充满未知。薛其坤表示,研发量子计算机,需要实现从低温超导到高温超导的跨越,每一小步都需要巨大突破,如果未来能够发现室温超导,将是人类科学史上的重大发现。
据悉,今年2月,由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薛其坤院士领衔的南方科技大学、粤港澳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与清华大学联合研究团队,发现常压下镍氧化物的高温超导电性,为解决高温超导机理的科学难题提供了全新突破口。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杂志上。
编辑 刘彦 审读 秦天 二审 李璐 三审 詹婉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