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光溯影 蝶变光明

09-19 07:40
摘要

光明新闻全媒体记者 黄国焕

一片土地的年轮,记录着怎样的生长?光明的答案,写在从边陲农场到科创高地的巨变里。

▲2025年的光明公常路片区。 光明新闻记者 卢正辉 摄

透过历史的镜头,让思绪在旧时光里徜徉。上世纪90年代,光明大地到处是稻田绵延、鸽群掠过的农耕图景,抑或是平房低矮、黄土裸露的农场风光。1983年的光明大宝鸽场,见证着农业年代的奋斗足迹;20世纪80年代的乡间土路,谁能想象已“阡陌变通途”,立体式交通网络通向四面八方。这些斑驳影像,是光明成长的基底,是一代人的青春注脚,是一座城区蝶变的序曲。

▲中山七院,2022年。

▲中山七院,2025年。韩志强 摄

变迁始于耕耘,飞跃成于创新。近年来,尤其是2018年光明行政区正式揭牌以后,这片土地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蜕变。世界一流科学城的蓝图在此铺展,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在此启航。光明,崛起!

▲碧眼水库,2002年。

▲碧眼水库,2025年。张石晶 摄

你看——秋阳下的虹桥公园如一条随风起舞的红绸带,串联起山水城园;碧眼水库从2002年的乡野水库,蜕变成水清岸绿的生态景点;白花洞从2001年的传统村落,变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社区。生态环境的“高颜值”,让光明频频“出圈”,成为文旅打卡的“宠儿”。

▲中山大学深圳校区,2018年。

▲中山大学深圳校区,2025年。林凯 摄

你再看——夜幕下光明文化艺术中心静静伫立,宛如一架巨大的钢琴弹奏着“夜之梦”;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深圳市中医院光明院区等民生地标拔地而起,诠释着“民生配套高质量”的承诺;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深圳理工大学并肩而立,孕育着未来的无限可能;地铁六号线、广深港高铁穿城而过,光辉大道、公常路片区等路网焕然一新,凸显了城市“大循环”的蓬勃脉动。

▲光明文化艺术中心,2018年。

▲光明文化艺术中心,2025年。林凯 摄

▲光辉大道,2021年。

▲光辉大道,2025年。韩志强 摄

从农牧场到科学城,从边陲农村到科创高地,光明的蜕变凝聚着一代代人的智慧和汗水,更深深地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宏大叙事。每一组新旧对比的镜头,都是这片土地奋楫前行的年轮;每一处巍然崛起的地标,都是城市建设者留给未来的答卷。

▲深圳理工大学,2022年。

▲深圳理工大学,2025年。韩志强 摄

筚路蓝缕,沧桑巨变;改革创新,光明在前。以科学为笔,以创新为墨,更多“光明奇迹”正待书写。这座生态之城、科学之城、未来之城,邀请每一个见证者,共同珍藏它的过去,参与它的未来。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