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只需在微信搜索“预付码上查”小程序,登录后直接输入商户名称,就能在几秒钟内获取该商户的基本信息、许可资质、处罚记录、失信情况、投诉举报和异常行为等六类信息。
“双承诺”单位创建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坚实的权益保障。主办方供图
“卡在手里,店却没了!”在健身、美容、培训等行业,消费者交完钱却等来商家关门的经历并不罕见。预付消费,本应带来优惠和便利,却因商家“跑路”、合同“霸王条款”、退费难等问题,让不少人心里打鼓。
深圳市民张女士的体验则不同。她最近给女儿报了舞蹈培训班,支付方式是数字人民币“智付无忧”模式:每节课结束、家长确认后,系统才自动划拨对应费用给培训机构。未消费部分随时能退,最快三小时到账。“再交钱,心里不怕了。”张女士说。
从担忧到安心,消费心理变化的背后是深圳在预付消费领域的一系列探索:发布《预付式经营活动合规指引》、打造“预付码上查”信息平台、监管数字人民币资金、建设“预付无忧”商圈、推广合同示范文本推广……在看得见的地方,一环扣一环的“安全锁”,为市民提供了实用的防风险操作指南;在看不见的背后,是政府部门和行业多方协同,构建“企业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政府监管”预付式经营治理新格局,从制度和技术层面为市民的“钱袋子”保驾护航。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深圳预付消费纠纷数量同比下降近四成,消费信心也随之水涨船高。
对商家心里没底? “预付码上查”
风险,往往从信息不对称开始。面对花样繁多的促销手段、层出不穷的优惠套餐,消费者一旦缺乏了解,很容易在一念之间掉入陷阱。如今在深圳,拿出手机扫一扫,先“看清再下单”,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市民的习惯。
2024年5月14日,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上线“预付码上查”预付式商家信息查询平台“预付码上查”。消费者只需在微信搜索“预付码上查”小程序,登录后直接输入商户名称,就能在几秒钟内获取该商户的基本信息、许可资质、处罚记录、失信情况、投诉举报和异常行为等六类信息。信息壁垒被打破,商家过往有无“污点”,一目了然。
“以前只能看公司装修和广告判断,现在直接扫二维码就能看到有没有投诉、有没有处罚,心里踏实多了。”市民黄女士告诉记者。
对已经开通数字人民币资金监管的商家,平台还会做出特殊标注,消费者一眼即可识别更有保障的“放心商户”。如果发现某商家被投诉举报次数偏多、经营地址频繁异常、法定代表人不断更换,消费者就会被提醒“多留心眼”,做到三思而后行。
更重要的是,平台不仅“能查”,还“能补”。如果消费者想查询的商家尚未纳管,只需通过“我要申报”入口提交信息,监管部门将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核查和补录,真正实现消费者随手可为、监管即时响应。这样一来,消费者不仅是信息使用者,也成为市场监督的参与者。最新数据显示,“预付码上查”目前已覆盖超过10万家预付式经营主体,平台访问量累计突破1100万人次。
用“数币”支付,
“先学后付”更安心
如果说“码上查”是让消费者“看得清”商家底细,那数字人民币则把资金链条“管起来”。预付式消费最让人担心的,无非是钱交出去了,服务却没了着落。资金一旦被商家挪作他用,退费拖延数周甚至数月,消费者的权益便成了“空头支票”。
深圳的做法是把“钱袋子”拴紧。近年来,深圳通过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在预付式经营领域进行治理,截至八月底,已累计签约商家4807家,资金存管规模达45.43亿元。其中深圳市教育局在教育培训领域率先推出数字人民币预付资金监管平台,即“智付无忧”模式。家长支付的学费并不直接流向机构,而是先进入银行监管的钱包并冻结。等到课程一节节完成,机构发起核销申请,经家长在手机端确认后,对应课时费用才自动划转至机构账户。
这种“先学后付”的逻辑被写进智能合约,资金释放不靠人工审核,而是规则自动执行。退费问题同样得到解决——剩余课时随时可退,系统自动核算金额,15分钟内原路返还。“以前退费要跑窗口等半个月,现在点点手机就能到账。”家长张女士的体验,正是制度创新落地后的直观感受。
从一组数据看背后的变化。自2022年试点至2025年6月,全市已有1200余家培训机构接入该模式,监管资金突破21亿元,合约订单累计超过30万笔,退费实现“零纠纷”。在一些机构,报名量甚至因为“敢用数币”而增加。深圳星舞卓萌艺术教育的罗老师回忆,“起初担心家长操作不习惯,结果一个月后续班率反而提高了20%。家长说,用数字人民币说明机构靠谱。”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不仅是支付方式的变化,更是行业逻辑的重塑。资金释放与课程进度挂钩,倒逼机构重视教学质量,手续费和隐性成本降低,机构运营压力减轻,透明可追溯的资金流,又为监管和司法提供了“铁证”,一举多得。
逛“预付无忧”商圈,
认准“放心消费双承诺”标识
走进一家店铺,不妨先抬头看看门口或收银台的标识。若有“放心消费承诺单位”和“线下无理由退货承诺店”公示牌,意味着这家商户向社会公开承诺“品质保证”“诚信保证”“维权保证”。对消费者而言,这是一个值得优先选择的“信号灯”。
“承诺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落实在日常经营中。”深圳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种自律承诺,正在形成一股合力。截至目前,深圳已有超过一万家商户加入了放心消费“双承诺”行列(即放心消费承诺、线下无理由退货承诺),覆盖零售、商超、餐饮、家居、电器、教育培训、汽车、房屋中介等多个领域。更贴心的是,这些信息已全面接入腾讯、百度等地图APP,消费者只需打开手机地图,就能快速找到“放心消费”商家。
不仅是单个商户主动承诺,如今商圈也在集体“上紧安全阀”。罗湖、福田、宝安等区自2024年陆续推出“预付无忧”示范商圈,其中罗湖区天河城作为全国首个商圈数币预付购物中心,覆盖商圈内教培、健身等11个预付行业近千户商家,形成“数字人民币+预付式监管+智慧服务”的生态闭环。
数据显示,目前深圳已在全市11区(新区、合作区)建成22个“预付无忧”商圈,覆盖深圳万象天地、前海壹方城、卓悦intown、天河城、光明大仟里等热门商圈,“预付无忧”商圈的所有预付式经营主体均已纳入“预付式经营主体监测预警系统”。计划到2026年,全市还将新增26个示范商圈,让放心消费的“生态圈”进一步扩展。
多部门为预付消费
“明规矩、定标尺”
今年8月28日,深圳召开《预付式经营活动合规指引》宣贯会暨“预付无忧”商圈建设工作推进会。会上,市发改委、教育局、民政局、人社局、交通运输局、商务局、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等部门,针对新能源汽车充电、校外培训、养老机构、婚姻中介、驾驶培训、美容美发、托育等重点领域,逐一“明规矩、定标尺”,在资质备案、信息公示、收费管理、资金存管、纠纷处置等环节提出更细化的合规要求。
社会监督也被纳入治理链条。32名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受聘为首批“预付式经营监管督导观察员”,将通过联合督导和调研,推动企业自治、行业自律、社会共治,压实治理责任。罗湖区桂园街道老围社区党委书记许少琼在参与联合督导检查时表示,这是压实行业主管部门责任、守护老百姓“钱袋子”的切实举措。
当日的活动现场,万象前海、壹方天地等13个商圈代表,餐饮、体育健身、口腔医疗等7个行业协会,以及嘉旺餐饮、陆诺宠物等4家企业代表集体承诺:主动备案、规范合同、落实存管、定期公示,携手共建“预付无忧”商圈。
市民的感受也在变化,正如一位在场的消费者代表所言,“过去我们总是担心交钱容易退钱难,现在有制度、有监督、有承诺,心里确实踏实多了。”事实上,预付消费问题的解决绝非一蹴而就,但深圳的探索正在改变治理逻辑,制度与诚信并重,监管与自治并举,让预付消费逐步走向“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
市民声音
以前只能看公司装修和广告判断,现在直接扫二维码就能看到有没有投诉、有没有处罚,心里踏实多了。
过去我们总是担心交钱容易退钱难,现在有制度、有监督、有承诺,心里确实踏实多了。
记者:潘铃霄 刘羚
编辑:阎建伟
李亦浩/图(除署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