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
踏上肯尼亚之旅
不远万里赴动物王国肯尼亚旅行,是我早年的念想,今天终于出发了。此行,我和朋友相约是出于以下三个考虑:一是填补五大洲没涉足非洲的空白,因为其他除生活在亚洲外的几个洲无论逗留长短,国家多少都去过,只有非洲没去,想去看看是个心愿。二是青年时代看到央视播放的动物世界,那时,跃跃欲试,可惜无钱无闲,只是有想法,而没办法,现在是肯尼亚的旱季,也是动物迁徙之时,正是最佳时候。三是了解非洲,感受不一样的文化,补充生活中对于不同文化和社会的认知,也是人生的另一种意义。
于是今年初开始筹备,和韬哥商量,邀极友同行,大家毫不犹豫,爽快答应。联系旅行社,做好思想和行动相关准备,我特意跑到书城购买了介绍非洲肯尼亚的书籍,与深圳市特色文旅公司签订了出团合同。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我们一行于8月7日下午踏上了肯尼亚之旅,乘坐一辆旅行中巴向广州白云机场进发。行驶至离机场80公里路段时,大雨劈头盖脸地下了起来,汽车雨刮器快速摇摆也无法看清前进的路。司机不得不松开油门,打着双闪灯放慢行驶速度。车上袁大侠调侃:这就是“贵人”出门多风雨吧!笑声和雨声相交融,这种感觉十分惬意和温馨。
车抵广州白云机场T2航站楼M47号入口,我们进入安检,托运行李后,再进入出关检查。我们登上了海湾航空的国际航班,经巴林转机飞往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共飞行14个小时,波音787—9宽体飞机在万米高空上一直向西,我们昏昏欲睡,思考着、期盼着与野生动物近距离接触的喜悦。
8月8日
晨曦初露内罗毕:山与野的邀约
早晨七点,我们抵达内罗毕乔莫·肯雅塔国际机场。走出航站楼,迎面而来的是接机的导游小沈,她的笑容清爽、热情、真诚,几句略带重庆口音的话便让我们一路的疲惫渐渐散去。她带我们来到特制的丰田8座越野车停泊点,介绍司机Sammy:61岁,个头1.8米以上,体重120公斤,肤色被烈日烤得发亮,左腿因伤走路略显迟缓,但眼神沉静,别看他大腹便便、有些臃肿,力气却很足。一路相处才知道,他出生在内罗毕农村,是芦澳族人,妻子是家庭妇女,他们有一子一女:女儿35岁,婚后育有一儿一女;儿子28岁,在银行工作,尚未成家。每当谈及孩子,他的语气总会放柔,眼里放光——在这片土地上,家庭是最朴素也是最坚固的依靠和后院。
趁着装行李的空隙,随团导游兼翻译小张帮我们装上当地流量卡,旅程从“网络畅通”开始。车子驶上Nairobi Expressway——这条由中国路桥公司以PPP模式建设的27公里收费快速路,自2022年通车以来大大缩短了市区往返机场的时间,把“效率”具象成了道路的长度。透过车窗,路边竖立的铁皮雕塑——角马、猎豹、狮子、大象——如迎宾使者般伫立,提醒着世界各地的来客:这里是野生动物的王国。
随着车子转入Thika Road,沿A2公路一路向北,现代的楼宇与旷野的山丘交织。此时小沈介绍起这片土地:肯尼亚地处东非十字路口,濒临印度洋,不仅是非洲之角与中部非洲的枢纽,也是东非共同体的核心成员。首都内罗毕因汇聚联合国环境署与人居署,被誉为“非洲的小日内瓦”。窗外的城市街道与大地郊野在她的讲述中逐渐丰满,既有现代的繁忙景象,也有自然的辽阔壮美。
中午前后,我们抵达Trout Tree——一座搭在无花果树上别具一格的餐厅。圆形活水池里,清流打着漩儿,卷着几片黄叶子,几条鳟鱼自在地游弋,水声低吟。例汤是南瓜汤,主菜是鳟鱼,配薯条或米饭,另有当地绿叶菜Sukuma,加上一杯本地啤酒,第一餐便有了“清甜”和“清爽”的底色。餐后前往甜水公园,一入园便遇见斑马与黑斑羚,黑白条纹与褐色身影在草地上交错,宛如一幅流动的画卷。
我们直抵黑猩猩庇护所。向导告诉我们,目前仅剩29只黑猩猩,最年长的已46岁。我们先见两只,继而又来一对母子,小猩猩吵吵闹闹骑在母猩猩的背上,再后来三只结伴而来。向导能叫出它们每一只的名字,像认得邻居的孩子。离开时,天色突变,雨云压下。继续前往犀牛庇护所途中,车窗外出现水牛、鹈鹕、猴群与象群;然而雨点愈加密集,抵达时仍滂沱不止。等待半小时依旧未见雨停,只能作罢。越野车碾过泥泞,溅起高高的水帘。傍晚入住肯尼亚山费尔蒙庄园酒店(Fairmont Mount Kenya Safari Club),窗外薄雾氤氲。初识肯尼亚,已觉山峦与草野在悄然邀约。
8月9日
跨越赤道线:高尔夫与“独眼狮”
清晨七点,酒店草坪上的露珠光亮而明透,空气清凉而澄澈,几只小鸟和鸭子在追逐戏闹。这里正好跨越赤道线,我与韬哥、马各乐先生、隔壁王总兴致盎然,试了一回“南北半球跨越式挥杆”。球道在赤道上延展,轻风自南向北拂过,仿佛来自两个半球的气息在球道中央握手。我们四人或俯身瞄准,或举杆试挥,笑声与白雾交融在一起。球落下的一瞬,溅起晶莹的露珠,轻轻散开。那种跨越南北两半球击球的奇妙感受,让人忍不住心生豪迈——似乎这一杆,不仅穿越了球道,也连接了南北世界。
徜徉在球道草坪上放眼望去,肯尼亚山巍然矗立。它是非洲第二高峰,仅次于乞力马扎罗,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自然遗产。这里不仅是登山者的天堂,更是孕育河流与草原的“水塔”,滋养着周边成千上万的人畜与农田。山体常年云雾笼罩,山顶冰川闪着淡白色的微光,提醒着人类气候变化的紧迫,也诉说着这片土地的坚韧与古老。
打完几个洞,我们四人并排走在青草泛黄的球道上,心情格外舒坦。韬哥边试挥边说,这一生能在赤道线上打球,堪称难得的记忆;马各乐先生眉飞色舞的说,这次挥杆击球弥补了旅行坦桑尼亚的遗憾;王总扎稳马步笑言,这推杆像在和地球对话;我则觉得,在肯尼亚山脚下试一回高尔夫,不是比拼球技,而是一次远足与自然的握手,与时间和空间的合影。
9点半,小沈带我们参观酒店的动物孤儿院。百年陆龟静静地缩在甲壳里,像一块会呼吸的石头;埃及雁步态悠然,羽毛在阳光下泛着光;羊驼好奇地伸长脖子,几乎要把脸凑到镜头前;长颈鹿低下脖颈,优雅地取食树梢嫩叶;黑白疣猴在枝影间跳跃疾闪;猫头鹰在暗处眨动琥珀色的眼。最让人动容的是白犀牛幼崽Nderitu,才8个月大,来自Nairobi National Park,皮褶尚显稚气,眼神清澈却似乎隐含命运的无常。
猛兽区更让人屏息。猎豹静卧,花豹趴隐在斑驳的树枝阴影中。最难忘的是一头左眼失明的雄狮,饲养员告诉我们,它叫Simba。它卧在树荫下,独眼闪着金属般的冷光,像是经历无数风雨后仍在守护这片草原的战士。那一刻,力量与孤独在它的呼吸间交织,我们不由自主地放轻了脚步与呼吸。据介绍,这个“动物孤儿院”是一个公益机构,所有动物都是父母双亡,从各地送到这里饲养的,可见,肯尼亚人对动物倾注的爱之浓厚,对生命的尊重与共生责任之强烈。
离开“动物孤儿院”,回到酒店前台稍作停留,10点多我们出发返内罗毕。途经赤道打卡点,大家合影留念,笑声与商贩的叫卖声交汇。商贩举着串珠与木雕,笑容热烈又耐心推销,那不仅是商品,更是他们维系家庭的生计与希望。
抵达内罗毕费尔蒙Norfolk酒店,午餐在“麻辣之路”中餐厅补足了久违的中国味。下午,我们走进内罗毕国家博物馆。
肯尼亚是人类起源的重要摇篮,古人类学的突破性发现几乎都与这里有关。国家博物馆不仅是文化记忆的载体,也是肯尼亚教育与民族认同的重要基石。讲解员Alice年轻机敏,带我们从哺乳动物展走到历史展,又驻足观看“图尔卡纳男孩”的化石遗骸。最后抵达鸟类展厅时,国鸟紫胸佛法僧在灯光下闪耀着蓝紫与栗红的羽色,美得惊心动魄。礼品店里,用回收材料制成的工艺品让我想到,这个国家虽不富裕,却懂得如何与自然共处,国家法律规定禁用塑料制品。
傍晚在超市购得咖啡与红茶,为亲友打包一份肯尼亚的香气。夜幕降临,我们在澳门餐厅用味蕾为这跨越赤道的一天画上了圆满句号。
8月10日
裂谷与纳瓦沙:风雨与鱼鹰
清晨,我们离开内罗毕,沿着公路驶向艾尔门泰塔湖——与纳库鲁湖、博戈里亚湖并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肯尼亚裂谷湖系统世界遗产”。汽车逐渐爬升至海拔2000米,前方的东非大裂谷在晨雾中显露真容。它是非洲地质奇观的一部分,由板块张裂形成,从红海延伸至莫桑比克,绵亘六千多公里,像大地的疤痕,却也孕育出湖泊群与丰沛的生命。火山沉积与地壳运动塑造了这片地貌,也决定了这里独特的气候与生态。
半小时后抵达观景平台,俯瞰大裂谷,山谷如巨斧劈开大地,两侧云影流动。两个售卖工艺品的女孩格外动人,笑容里牙齿洁白闪亮,衣着虽简,却色彩和谐得体。我们买了石雕非洲五霸、杯垫与小碗,与她们大方地合影,阳光与笑声一同留在照片里。
离开不久,大家想找洗手间,路过废弃加油站,一位妇女前来收了每人10先令洗手费。小沈笑着说:“在肯尼亚,生活的门道就藏在这些细处。”一句调侃,让小小的不便成了旅途的趣事。
艾尔门泰塔湖静卧在大裂谷的怀抱之中,湖水清澈,周边有大片湿地与草原。雨季时,这里会迎来成千上万只火烈鸟,把湖面染成粉色;旱季时,湖岸裸露的盐碱滩又透着荒凉。正是这种季节性的变化,使湖区成为候鸟与野生动物迁徙的重要驿站。进入Soysambu保护区,先见一条飞机跑道,又远远看见一团“白色”。我们兴奋喊“火烈鸟来了”,走近才发现是一群羊——车上一阵善意的笑。真正的火烈鸟在湖边,数量不多,却粉得纯粹;黑翅长脚鹬在浅滩嬉闹,几只埃及圣鹳专注地低头觅食;水羚羊与黑斑羚在草地上漫步,像把安宁踩成节拍。返程路上又遇到水羚羊母子、非洲水牛,甚至撞见黑斑羚“打架斗殴”,一位年长者在旁“劝架”,活脱脱一幕草原“社区调解”。
中午回到Lake Naivasha Resort用餐,稍歇,3点半出发纳瓦沙湖游船。纳瓦沙湖是大裂谷湖泊群中面积最大的淡水湖,被誉为“内罗毕的后花园”。湖岸长满纸莎草和金合欢树,成群的鸬鹚、翠鸟与鱼鹰在此栖息,水中则潜伏着上千头河马。雨季湖水上涨,常常淹没农田和公路;旱季时,湖面退缩,又露出大片草滩,展现出人与自然持续博弈的场景。
船夫William,26岁,笑容腼腆,他带我们看河马,远远能听见喷鼻的声音。此时正是喂马时刻,饲养员将一把把青草准确地扔进张着血盆大口的河马嘴里,它们争食,有的还不时打闹,吃饱便各自朝湖中游去。我们上船游湖,他又把船靠近湖中渔夫那儿买鱼,演示鱼鹰捕食:第一次失手,第二次俯冲如箭,刁起鱼儿,激起细碎浪花,振翅而去。那一刻,我才真正理解鱼鹰为何是这片湖泊的守护者。
我们登上新月岛,这是一个建立于1898年英国殖民肯尼亚时的私人野生动物保护区,长颈鹿、斑马、蓝角马、水羚羊与河马在岸边共处,互不打扰,呈现出一种近乎理想的和谐画卷。行至Exit 1出口时,风骤起,雨突然劈头而下。小船在风浪中颠簸冲锋,像一场突如其来的冒险。因临时停靠酒店码头未走手续程序,工作人员一度盘问,我们衣衫尽湿、直打寒战,小沈与酒店耐心交涉,终于为我们送来雨伞,把我们逐一护送回房。热水淋下时,才觉得自己真正“活”了过来。今天未能如愿赶上艾尔莎庄园的下午茶,但我心里明白:遗憾,有时候也是圆满的一部分。
8月11日
奔向马赛马拉:堵路与村落
8月11日早餐后,我们从纳瓦沙出发,向此次行程的重头戏——马赛马拉进发。马赛马拉国家保护区位于肯尼亚西南部,面积约1800平方公里,是东非最著名的野生动物保护区之一,栖息着“非洲五霸”,即非洲狮、非洲象、黑犀牛、非洲豹和非洲水牛,也是角马大迁徙的重要舞台。它与坦桑尼亚的塞伦盖蒂草原连为一体,共同构成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草原生态系统,被誉为“地球的伊甸园”。这一生态圈不仅是全球野生动物保护组织长期关注的焦点,也为肯尼亚带来巨大的旅游收入,占据国家外汇的重要份额。对肯尼亚而言,马赛马拉不仅是自然财富,也是政治与社会稳定的“软实力”象征。
离开纳瓦沙,柏油公路一路平坦,沿途是大片的收割的玉米农田与零星小镇与村落。车窗外,孩子们在尘土飞扬的小道上追逐,一旁的妇女头顶水罐稳步前行,勾勒出一幅生动的乡村画卷。行驶约四小时,距离酒店还有一小时车程时,车队忽然停下。前方三十多辆越野车一动不动,原来有人驾驶的车辆撞死了马赛人放牧的10只羊,肇事车已经逃匿。C12公路被石块封住,路中央圈着一片狼藉,羊的尸体,惨不忍睹,周围站着数百名马赛人和2名交警论理索赔。羊在马赛社会中不仅是经济资产,每只羊值150美元,更是家庭与身份的延续,是彩礼、祭祀乃至日常生活的依靠。因此,这类交通事故往往演变为拦路索赔的社会事件。我们现场看到,多辆越野车的司机与警察沟通,最终商定每车交1000先令,约55.6元人民币,由警方转交给失主作为补偿。半小时后,石块被挪开,车队缓缓启动。这一幕,让我们直面草原社会与现代交通规则的碰撞,也感受到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复杂现实。
再行半小时,柏油路到此为止,车轮踏上了坑洼的土路,车身随之摇晃,尘土滚滚飞扬。午餐后稍作休整,下午两点半,我们走进马赛村。迎接我们的是族长的儿子丹尼尔,身材高瘦,披着鲜艳的红色方格马赛布,笑容真挚。他告诉我,他只有一位妻子和一个女儿,而他的父亲——88岁的族长——娶了八位妻子,育有48个子女,最小的女儿也是丹尼尔最小的妹妹还在上小学五年级。这种家庭结构正是马赛社会的缩影:长者凭借财富和地位娶妻生子,形成庞大家族,以人丁和牲畜的数量来体现实力和尊严。
马赛村被两道围栏环抱:外圈荆枝高墙用来防御野兽,内圈木栅栏则圈养牲畜。房屋由妇女建造,用泥土、树枝和牛粪夯成,坚固却低矮,室内没有窗户,光线昏暗,只靠杯口大的小洞通风透光。丹尼尔带我们参观家中,一张大床是夫妻的,一张小床留给孩子,厨房的火坑旁摆着一盒茶杯——是妻子为来访的邻居准备的。马赛人依旧保留着饮牛血、食生肉的习俗,他们相信牛血能赋予力量。在缺乏现代医疗的情况下,草药疗法和祖传经验依旧是他们对抗疾病的主要方式。
欢迎舞蹈拉开了访问的序幕——男子们披着红色的马赛布,手持幸运棍(木棒)腾跃如飞,歌声嘹亮;妇女们随着节奏摇曳,胸前的珠饰折射着阳光十分耀眼。我把随身带的一盒签字笔分给孩子们,他们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用肯尼亚语表示感谢!钻木取火表演引来阵阵喝彩,当火星溢出的刹那,宛如点燃了整个大草原的热情,也让我们见识到他们与自然共生的智慧与坚韧。
傍晚时分,我们进入保护区Safari,开启两小时的草原探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群狮子,慵懒地散落在草地上。其中一只狮子竟然爬上了高大的香肠树,四肢自然垂下,趴在枝干上半眯着眼,享受着晚风的轻拂。狮子能爬树并不常见,这一幕让我们屏住呼吸,好像在看一场独属非洲的奇观。其余几头雄狮与母狮则三三两两卧在草丛间,偶尔抬头巡视,更多时候只是安静地呼吸。
不远处是一群长颈鹿,它们大大小小成列而行,步伐优雅,脖颈缓缓摆动,恰似草原上的舞者。偶尔有一两只低下头去啃食灌木嫩叶,又立刻抬起头环顾四周,警觉而从容。长颈鹿群体生活,既能抵御捕食者,又在高处俯瞰间为草原添上一种宁静的美感。
继续前行时,我们遇见了两只鬣狗妈妈和几只小鬣狗,它们就守在洞穴边。幼崽毛发蓬松,眼睛还透着天真好奇,一会儿咬着母亲的尾巴打滚,一会儿扑向彼此,练习着未来狩猎的本能。母鬣狗则始终保持警惕,不时抬头环顾,确保安全。这一幕,既野性十足,又流露出母性的温柔。
夕阳渐低,草原的颜色由金黄转为深橙。车队缓缓驶回营地,空气里还留着浅草与尘土混合的气息。一天的行程在狮子的威严、长颈鹿的优雅和鬣狗的温情中落下帷幕,而我心中却越发感到,这片草原承载的不仅是动物的生息繁衍,更是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共同演绎的宏大叙事。
8月12日
激动的草原之心:奔腾与温柔同频
早上七点半,我们迎来马赛马拉的全天Safari。清晨的草原空气清凉,草尖还挂着露水,晨光透过稀疏的云层,将大地镀上了一层金黄。远处的金合欢树枝影斑驳,几只黑背豺狼在草间穿梭,鬣狗则不紧不慢地奔跑着,像是在巡逻。黑斑羚、转角牛羚和大角斑羚三五成群分布在坡地上,犹如流动的音符,为这片辽阔的草原奏响清晨的前奏。
最震撼的一幕很快到来:一支角马大军黑压压从草原深处涌出,成千上万奔向我们的方向。浩浩荡荡的蹄声轰鸣,好似一场大地的心跳。带头的角马毫不迟疑地跃过沟壑,穿过马路,后续的群体如洪水般跟随。我们停靠在路边屏息凝视,忽然一辆越野车轰鸣加速,声响惊扰了队伍,角马们顿时慌乱,折向另一侧,从我们车后呼啸而过。那一刻,迁徙倾刻之间在我们眼前上演了两次,尘土与阳光织成一幅琥珀色的画卷。斑马夹杂其间,勇往直前,它们独特的条纹与角马灰褐的身影交混在一起,构成了草原最原始的生动画面和壮观场景。
9点40分,车上的电台广播叽叽哇哇,导游小张与司机交流,然后对我们说,前面有一头猎豹。短短几分钟,三十多辆车迅速围拢过来。猎豹却不慌不忙,步伐轻盈,耳尖微微颤动,应该在侧耳倾听草间的动静。就在众人屏息时,它突然加速,瞬间化作一道闪电,身影几乎与风融为一体。虽然我们没能见到捕猎的全过程,但这转瞬即逝的速度,已经足以让人感到血脉偾张。猎豹不仅是草原上最敏捷的捕食者,也是整个非洲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角色,它的生存状况常常被视为草原健康的风向标。
中午十一点半,一头雄狮出现在高地边缘。阳光下,它的鬃毛泛着金光,步伐沉稳,威严而自信。灌木间又走出另一头雄狮,它们兄弟俩先是并肩而行,接着低下头相互摩擦脸颊,尾巴轻轻甩动。力量与柔情在这一刻融为一体,它们在告诉世人:王者并不只是冷峻与统治,亲密和陪伴同样是它们生命的一部分。
中午时分,我们在一棵孤立的金合欢树下用餐。茫茫草原,微风吹拂,找一安全之地午餐也是件难事,我们的车大概行驶了20多分钟,才找到。餐食简单,是从酒店打包带来的,而在这片辽阔的大地上,热气腾腾的方便面竟格外芳香。风吹过,草叶沙沙作响,远处大象的身影若隐若现,那一刻我们都默契地安静下来,把心交给这片草原。
下午,我们来到肯尼亚与坦桑尼亚的界碑合影。草地上,一个小女孩正努力想要搬起一只巨大的水牛牛角,却总是搬不动,惹得大家哈哈大笑。随后,我们徒步前往马拉河。河水浑浊而湍急,河马在水中发出响亮的喷鼻声,庞大的身躯偶尔浮出水面。河岸边,鳄鱼潜伏着,身旁是一具刚捕食过的角马尸体,空气里弥漫着血腥味。这就是草原的另一面:弱肉强食,生与死在此地从不隐藏,而是坦然地展现。
河马的活动规律让我们惊叹:白天它们多潜伏在水中避暑,夜晚则沿着固定的路径上岸啃食青草,留下深深的脚印,并以粪便为领地分界。巡护员ben与我们分享着这些知识,并提醒大家保持距离,毕竟河马虽看似笨拙,却是非洲最具攻击性的动物之一。
傍晚时分,我们继续搜寻角马过河的迹象。连日的降雨让水位上涨,动物们迟迟不肯冒险。小张和小沈与Sammy商量后,判断今天不会有大规模过河,我们便放弃等待,继续向前。草原却给了我们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两只母狮正带着几只幼狮在浅草间嬉戏。小狮子翻滚、扑咬,尾巴像一根毛茸茸的逗猫棒,惹得我们忍俊不禁。一只母狮伸出前爪轻轻把小崽按在草里,随后又任它挣脱,玩闹中流露出的母爱让人心头一暖。
返程途中,我们看到一棵大树上挂着一只黑斑羚——那是花豹的“储藏”。虽然猎手不见踪影,但它可能正躲在某处,冷静地注视着我们这些闯入者。
这一天,马赛马拉用角马的奔腾、猎豹的速度、狮子的亲昵与花豹的隐匿,把草原的力量与温柔展现得淋漓尽致。坐在车上,我忽然想到:在这片大地上,生命的残酷与温情并非对立,而是并存,是同一部史诗的两个章节。
8月13日
告别马赛马拉:闻奶香味与品“百兽宴”
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草原上,我们与马赛马拉道别。车子驶出园区,路过昨日来访的马赛村,仍见村妇们在圈边挤牛奶,乳白色的液体顺着桶口缓缓流下,空气中弥漫着青草与牛奶的味道。据说,这些奶牛的产量很高,有的一天产奶数十公斤,它们是马赛人的优质食品。奶香味四溢,也调动着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的味口。远处的牛群正穿越晨雾,几座低矮的房屋错落分布在草原上,彼此之间留出空旷的呼吸感。那份辽阔与静谧,让人心头生出不舍。途中,一辆越野车爆胎停在土路旁,几位游客站在车边张望,司机熟练更换轮胎的身影,提醒我们这片草原的旅行从来都伴随着未知。二十分钟的颠簸之后,终于重回柏油路,草原逐渐远去。
回到内罗毕已是下午,我们在酒店稍作整顿后,前往著名的Carnivore餐厅。这里号称“百兽宴”,是无数游客的必到之地。餐厅大堂宽敞,巨大的火炉上铁架林立,各种肉类在炭火上烤得滋滋作响,空气里充满烤肉与木炭混合的香气。高挑健壮的服务员们身穿统一服饰,动作干练而富有节奏。他们中的不少人能用中文介绍食物,端上桌时往往带着爽朗的笑声,还乐于配合我们摆姿势拍照。韬哥不时掏出小费递给服务员,相互乐在其中。
当一把长刀切下新鲜的肉片送到盘中,我们尝遍了鸡肉、牛肉、羊肉、鱼肉、鳄鱼肉、鸵鸟肉……每一种都带着不同的风味与口感。席间,我们还见证了另一桌客人的生日庆祝:餐厅的工作人员们敲着鼓,唱起欢快的歌,伴着舞蹈将热烈的气氛推向高潮。我们也跟着鼓点鼓掌欢呼,那一刻,整个餐厅似乎是一座欢乐的舞台,把来自不同国家的客人都卷入其中。
杯子一次次举起,笑声在空气中荡漾。走出餐厅时,夜风带着木炭余香,像是为这次丰盛的晚餐画上了一个圆满的感叹号。
8月14日
乞力马扎罗下:大象与耶稣光
今天从内罗毕出发,目的地是安博塞利的Oltukai酒店。安博塞利位于肯尼亚与坦桑尼亚交界处,背靠乞力马扎罗雪山。这座“非洲屋脊”海拔5895米,不仅是非洲最高峰,也是整个东非的地理与文化象征。安博塞利草原干旱少雨,却因雪山的冰川融水而孕育出湿地与湖泊,成为象群与候鸟的庇护所,也让这片看似荒凉的土地充满生命的律动。
清晨的内罗毕城仍显拥挤,车流缓慢挪动,摩的、私家车和老旧巴士穿梭,街边小贩推着手推车兜售玉米与水果,生活的烟火气与首都的国际化喧嚣交融在一起。穿过城区,道路逐渐畅顺,Sammy在加油站把油加满,又熟练地调好对讲机:“安博塞利的消息,都要靠它传过来。”沿途的风景悄然转变:桉树和金合欢次第稀疏,原野在车窗两侧展开,牧民赶着牛羊在路边缓行,偶尔能看到孩子们在尘土中追逐足球,笑声伴着风传得很远。
13点半,我们抵达Oltukai Lodge——这座被野生动物王国环抱的酒店几乎就是安博塞利的观景阳台。午餐简朴,却因窗外成群的斑马与羚羊而别具风味。短暂休整后,下午三点半我们出发Safari。
第一幕便是壮观的象群:二十多头缓缓前行,脚步沉稳而庄严。最小的三只小象紧贴母亲的肚皮,时而笨拙地伸长鼻子,试图模仿成年象的动作,却又羞涩地收回去,引得车上一阵惊喜。我们换了三个观景点,只为多看几眼它们在尘土中行进吃草的身影——那是一种无声的力量。
忽然,Sammy加快车速,对讲机里传来其他司机的呼叫。小沈转身告诉我们:“花生妹一家在前面。”果然,在草丛间我们看到六只猎豹,或卧或躺,或立或起,慵懒地摇头侧目。小猎豹调皮地翻身,尾巴一甩一甩,特像孩子的顽皮玩具。它们没有出击的意图,却让人感受到这片草原潜藏的蓄势与安宜。
继续前行,乞力马扎罗雪顶在云雾中渐渐显现,洁白与天光相融。山脚下,斑马低头安然啃食青草,恍惚在守护这片神圣的背景。天地之间的静谧,构成了一幅独属于非洲高原的奇景。
傍晚时分,我们在湖畔迎来日落。金光穿透层叠的云层,形成圣洁的“耶稣光”,倾泻在草原与水面上。天地一瞬间宁静如祷告,所有的喧嚣都被霞光所笼罩。
夜幕降临,回到酒店餐厅,我们与领队小张、小沈围坐,觥筹交错间回望这七天:草原的奔腾、野兽的灵动、湖畔的骤雨、雪山的宁静,都化作心底久久不散的震撼与温柔。明日,我们将踏上返乡的航班,但这一片天地,已深深烙印在永恒的记忆之中。
8月15日
别了肯尼亚:启程回国
清晨,安博塞利的天空依旧高远,远处乞力马扎罗的雪峰若隐若现,似乎在和我们挥手,为我们送行。早餐后,我们依依不舍地与酒店道别,车子一路向北驶回内罗毕。窗外,金合欢树与旷野渐渐退去,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密集的村落与公路。几天前的颠簸、惊喜与未知,如今都化作回望时的温柔底片。
抵达乔莫·肯雅塔国际机场时,大家心中都有些沉静。小张和小沈与Sammy依旧陪伴到最后——帮我们确认行李与登机手续,稳稳地把车停在航站楼前,微笑着与我们一一握手。Sammy说:“兄弟们,下次再来,我带你们去看更远的地方。”
航班起飞,云层在机翼下缓缓铺展。非洲的草原、湖泊、雪山与人们的笑容,像一幅巨大的画卷,被小心折叠进我们的记忆里。
难忘相遇:落幕与回望
难忘相遇:八天的行程,如同在一卷徐徐展开的画轴上行走。我们从Nairobi Expressway的疾速,到马赛马拉土路的颠簸;从非洲五霸的多姿多彩与火烈鸟的粉红羽影;从纳瓦沙湖暴雨中颠簸的小船,到乞力马扎罗雪顶洒下的“耶稣光”。每一处风景,都像在提醒我们:这里是自然的原点,也是生命的课堂,必须时刻珍视。
难忘相遇:一路上,小沈是那根“定海神针”,她和小张合作共事,雨里和酒店交涉、路上与导游群联络,安排紧凑而周到,让我们心无旁骛;而Sammy更像一棵老树,稳稳扎在车头,把颠簸化为从容,把嘈杂调成低音。临别时,Sammy仍坚持替我们把行李一件件搬到地面,左腿的伤让他步伐略显迟缓,却从不抱怨。我握住他粗壮有力的手,感到一股踏实的温度。这一握,都像在告知我们:这是马赛马拉傍晚的风,乞力马扎罗雪山溶化的水,安博塞利日落下的光。
难忘相遇:作为一名退休的老者,我们曾在会议桌上讨论社会的发展与未来,而在草原上,我们看到另一种景象:人与动物、传统与现代、旱季与雨季、柏油与红土,它们交错共生,彼此磨合而不相互驱逐。拦路索赔的现场、马赛集市的喧闹、手工艺背后的家庭生计……这一切,都像在告诫我们:这是活生生的肯尼亚现实,也是非洲社会肌理的真实纹路。
美好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旅程终会落幕,但非洲的风与光、肯尼亚的动物与大地不会在护照盖章的那一刻止息。它们会在回国后的某个清晨、在翻看照片的夜晚、在一阵突如其来的风声里,再度悄然复活,为我们诉说:曾与这片草原和雪山真切相遇。
编辑 刘彦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王雯 三审 潘未末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创新之城深圳,也是“爱阅之城”,多年来一直深耕全民阅读。在地铁、公交上,在公园草坪、长椅上,在各具特色的书店、书吧里……你经常能在各种各样的地方,看到深圳人读书的身影。从社区的公共图书馆、街边的“24小时书吧”,到连续举办25届的“深圳读书月”,文化的力量正“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一起来分享你在深圳遇到的美丽读书瞬间——可以是你在通勤地铁上,读散文的片刻惬意;可以是你周末在莲花山公园,铺块餐布边晒太阳边翻书的悠闲;也可以是你深夜路过24小时书吧,透过玻璃看到陌生人专注读诗的温暖剪影~让我们一起收集这些闪光瞬间,让书香在交流中传递,让更多人感受这座城市的文化温度! 【本期话题】#爱读书的深圳人# 【活动礼品】有你“圳”好深圳盒子、帆书“李蕾讲经典”月卡 【活动时间】即日起-9月20日 【参与方式】在鹏友圈带话题分享你在深圳遇到的美丽读书瞬间,我们将根据动态的质量、评论数、点赞量选出3位用户分别送上有你“圳”好深圳盒子1份和帆书“李蕾讲经典”月卡1份。 【兑奖方式】活动结束后我们将为入选用户发送短信收集领奖信息,请您注意查收。
00:11
小梅沙畔,邂逅今日绝美落日 图为拍摄于9月11日,捕捉到深圳小梅沙的落日美景,那温暖的色调,将海、山、城都渲染得如梦如幻 。#读特小记者#
03:09
《好日子》
00:42
#水木年华25周年巡演深圳站 很幸运在读特抽奖活动抽中了水木年华的门票!谢谢读特实力宠粉,请我看了秋天的第一场演唱会! 散场时体育馆的灯亮起来,耳边还飘着《一生有你》的尾音,身边的人还在哼着“多少人曾爱慕你年轻时的容颜”,后援会让我们去老师们的酒店等合影,合影后在吃烧烤的地方偶遇缪杰老师——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缪杰老师非常接地气,把刚在舞台上闪着光的青春,突然拉到了眼前的小桌子上。 演唱会时有多热血,宵夜就有多踏实。他没舞台上那么“亮”,穿简单的T恤,《在他乡》这首歌太适合在深圳奋斗的我们;缪杰老师还是我老家黔东南榕江县的荣誉村长,对粉丝十分亲切。许多人当年第一次听《启程》是在二十年前的校园里,那时《完美世界》是真的很火。我们把《一生有你》唱给他听,他还随着我们的节奏打着拍子。 临走时我说“榕江见!”,他也回我“榕江见!”。那些藏在旋律里的晚自习、毕业季、第一次离家的夜晚,被他在台上一唱,就全活了过来;而这顿没什么讲究的宵夜,更像给这场青春回忆加了个温暖的注脚——原来陪我们长大的人,真的就像身边聊得来的朋友一样,亲切又真诚。 谢谢读特助我圆梦,希望读特继续为用户带来更多福利,比心~
【图片动态】
- 友情链接: 深圳新闻网
- 粤ICP备10228864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917号
- Copyright @1997-2023 深圳特区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