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查良镛先生走了。我因为出差没法送行,我于一个会议致辞之前,在讲台上向西方恭正地鞠三个躬!
查先生的笔名金庸,是《明报月刊》(以下简称《明月》)创办人,也是第一任主编。查先生虽然出售了明报企业,但他一直关注《明月》的成长,他所撰述的文章,绝大部分优先给《明月》披载。他在《群星灿烂月华明》为题的文章指出:“《明月》的作者几乎包括了与中国文化知识有关的各家各派人士,真正可以说得上是‘群星灿烂’。”我接手《明月》后,敦请他当《明月》的顾问,以冀多聆听他的教益,他欣然接受。此后,《明月》的重大活动他都有出席,包括2001年《明月》合订本电子版面世的发行仪式,2006年40周年庆祝活动,他都亲自出席,并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
在我入《明月》之前,与查先生只是点头之交。1991年1月4日,查先生通过董桥兄打电话给我,相约见面。那次叙晤,查先生手写了聘书。这是我迄今接到的第一份手写聘书,而且出自大家之手。
第一天上班,例必向查先生报到,希望查先生就办《明月》给我一点提示。令我感到意外的是,查先生说话不多,依稀记得,他只淡淡地说了一句:“你瞧着办吧!”当我向他征询,除了之前他在《明月》发刊词揭橥的“独立、自由、宽容”办刊精神外,他在商业社会办一份亏蚀的文化性杂志有什么其他特殊原因吗?他回答得简洁:“我是想替明报集团穿上一件名牌西装。”
换言之,办《明月》的另一层意义,也是为明报集团打造一块文化品牌。
查先生卖了《明报》,也曾想过另起炉灶,大展拳脚。首先他想办一份类似历史文化的杂志,他准备写长篇历史小说,并在这份新杂志连载。于是他找我过档到他自己经营的明河社出版有限公司,为他策划新文化杂志和管理出版社。
须知明报集团卧虎藏龙、人才济济,他点名要我与他一起再创业,不禁受宠若惊。为此,我们曾有多次在他位于北角嘉华国际中心的办公室把酒聊天。我们各攥着一杯澄金色的威士忌,在馥郁酒香的氤氲中不经意地进入话题。于浮一大白后,平时拙于辞令的我们俩,无形中解除了拘牵,他操他的海宁普通话,我讲我的闽南国语,南腔北调混在一起,彼此竟然沟通无间,一旦话题敞开,天南地北,逸兴遄飞。
那时的《明月》处于十分尴尬局面,我毅然辞去《明月》职务,准备追随查大侠干一番文化事业。当时查先生与我签了五年合约。可惜在我入明河社前夕,查先生入了医院,动了一次心脏接驳大手术。这次手术不是很顺利,他在医院住了大半年。查先生因身体状况大不如前,他的历史小说并没有写出来,对原来的宏图大计也意兴阑珊,我只能做一点文书工作,因给合约绾住,令我进退维谷。
后来张晓卿先生买了《明报》,我在明河社待了一年后,1996年重返明报集团,接手明报出版社工作。有一段时期,《明月》的业务陷于低潮,当时明报集团的执行董事找我,迫切地希望我能兼任《明月》,我一时推搪不了,这样一兼就是13年,此后我专责《明月》的业务工作。
查先生“拼了命”办的《明月》,相信并没有带给他任何有形的财产。有的,也是文化的价值──无形的财产。到了今天,还有人质疑其存在的价值。但是查先生对它却情有独钟。当我返回《明月》当主编后,他晚年所撰写的文章,大都在《明月》发表。
世纪之交,我参与策划了一次香港作家联会与北京大学举办的“2000年北京金庸小说国际研讨会”,查先生在北京研讨会一次活动的休憩缝隙里,蓦然讪讪地对我说:“潘先生,谢谢你替我做了许多事,你离开出版社的事,当时处理很不当,你受了委屈,为此,我表示歉意。”
与查先生相交多年,他虽然文采风流,却不擅辞令,以上迸出的几句话,相信是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
查先生主政明报集团,除了开会偶然讲话外,平时大都是用写字条的方式来传递他的指令。与他聊天,他用很浓重的海宁腔与你交谈,很多人都不得其要领。
即使这样,查先生的明报企业王国,却是管理有度、应付裕如的,令人刮目相看。他奉行的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管理原则。他深谙用人唯贤、人尽其用的道理。一旦找到他所器重的人,便委以重任,放手让其发挥,一般不过问具体事务。所以明报集团旗下,凝聚了不少有识之士。
集成功的报人、成功的作家、成功的企业家于一身的查先生,相信在海内外都是空前的,在这个商品味愈来愈浓重的社会,恐怕也很可能是绝后的。
查先生以金庸笔名创作了十五部武侠小说,并被翻译多种外文,读者以亿万计,“遍及全球,也因此让先生的崇高精神得以流传千古”。“金庸先生仙逝,留给后世一笔无与伦比的文化遗产。”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李璐 三审 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