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AI无法取代人类 《销声匿迹》探讨数字化工作的真正未来
特约撰稿 文锦
2020-11-11 13:05

想想你最近一次在网上搜索一则热门新闻话题、最喜爱球队的最新消息,或是新鲜出炉的名人八卦,为什么搜到的图片和链接既不包含少儿不宜的内容,也不是完全随机的结果?我们常常以为,现代生活被大数据和算法深深裹挟,我们获得的服务依靠着技术的魔力,但这样的"自动化"真的是 AI 独立完成的吗?

——答案是,人类和软件的协同工作,提供着看似自动化的服务。全球数十亿人每天浏览网站内容、使用搜索引擎、发布推文和帖子、享受移动应用程序的服务的背后,有大量的国际工人在默默劳动着。他们主要是自由职业者和临时工,而不是全职的或按小时计酬的工人。这些劳动力往往被隐藏起来,身处不透明的雇佣世界中。新近出版的《销声匿迹:数字化工作的真正未来》(上海人民出版社 · 世纪文景,2020 年 10 月)一书称之为"幽灵工作"(ghost work)。这是第一本阐明幽灵工作如何构建人工智能的书,也是第一本讲述从事幽灵工作工人生活的书,关于这些看不见的工人在新型经济体中的经历,该书提供了密切而细致的视角,叙述富有层次且最终充满希望。英文版问世后引发热议,曾获《金融时报》2019 年评论家精选最佳图书奖、福特汉姆大学麦格农中心图书奖。

人工智能远未成熟,自动化永远存在"最后一公里"悖论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人类是否会被取代的议论始终热度不减。宣告工作终结的标题耸人听闻且接连不断地出现。有人警告我们:机器人将奋起反抗;自动化及人工智能将淘汰人类的工作;人工智能将不可避免地取得胜利,所有人都会被解雇,只留下最不可替代的工人;我们都需要提高技能,立刻!马上!蓝领制造业一直是人工智能发展最直接针对的目标。据报道,2016 年,生产苹果手机的富士康工厂用机器人取代了 6 万名工人;亚马逊同年在 20 个物流中心部署了 4.5 万台机器人,与 23 万名工人一起工作。

然而,这些数字没有说清自动化催生了多少工作岗位 , 媒体相关报道可能会分散我们的注意力,使我们忽视了一种正在快速增长的新工人。当人工智能触及自身天花板,数以千计的企业会悄悄找人力完成这些项目,并按任务付费,这类新兴的工人将完善或倾向于使制造系统完成自动化。正如《销声匿迹》书中所提出的,由于自动化永远存在"最后一公里悖论",除了一些基本的决策,今天的人工智能必须依赖人类的参与才能运行。而那些无法预见和无法预测的任务,也创造了临时劳工市场。

这条新的数字流水线把分散在各处的工人汇集起来,形成集体劳动力,不分昼夜地运行,横跨多个经济部门。这些工作被认为是更庞大的数字经济或平台经济的一部分,人们不假思索地称之为"零工"(gigs)。按需平台则是零工经济的监工,其盈利模式是,在线上把购买人力和提供人力的双方匹配起来,形成一个由大量企业和匿名工人构成的双边市场。可是,没有一部劳工法完全适用于按需零工经济,这些工人的法律地位尚未得到认可。

根据书中提出的观点,事实上,就业本身正在发生更大规模也更深刻的重组,影子劳动力的崛起只不过反映了这一趋势。这种按需型的就业还有待分类,本质上不能断定它是好是坏。但是,如果没有明确的定义,也不让从中受益的消费者知道他们的存在,这些工作就很容易沦为幽灵工作。如果在设计和管理过程中没有注意到它如何重构人们日常工作的体验和意义,那可能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潜在的灾难性后果。

《自动化的不平等》一书的作者弗吉尼亚 · 尤班克斯提出:"《销声匿迹》可谓振聋发聩,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告诫我们人工智能并没有抢走我们的工作,而是将其隐藏起来。本书立刻让我们清醒地意识到,如果放任算法的残酷和对工人的剥削,未来将岌岌可危。"

为就业的真正未来敲响警钟

《销声匿迹》基于一项为期五年的研究,第一作者玛丽 · 格雷(Mary L. Grey)是位人类学家,身兼微软研究院新英格兰实验室高级研究员、哈佛大学伯克曼 · 克莱因互联网与社会中心研究员,刚刚荣获 2020 年度麦克阿瑟奖,现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信息、计算与工程学院任教。另一位作者西达尔特 · 苏里(Siddharth Suri)是一位计算机科学家,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博士,任微软人工智能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微软纽约研究中心创始成员。

两位作者招募了一个研究团队,调查这个蓬勃发展但基本上不为人所知的经济领域。他们对来自美国和印度的工人做了 200 多次采访,收集了成千上万份调查问卷;研究了四种提供不同的产品和商业模式的幽灵工作平台,进行了几十个行为实验和社交网络分析。他们也对按需劳工市场的其他关键参与者进行了独特的研究,包括把平台转变为生意的人,以及在平台上雇用工人的人。

书中采访到的工人包括一些受过大学教育的全职父母,他们为了不无聊而参与这些工作;也有出生在美国的大学生,为了攒钱办婚礼或支持弟弟妹妹的学位而每周工作 50 个小时;还有残疾人和退休职员,他们都在寻找其他就业途径或赚取额外收入来填补他们的社保支票;还见到一些工程师和企业家,他们创办、设计和搭建了幽灵工作平台。这样的工人们的故事让我们意识到,从事幽灵工作与我们的朋友、家人通过自由写作、研究、开发软件或兼职教学谋生没什么区别,但往往是脆弱且没有安全感的。

有哪个工人不希望有一天能完全掌控自己的工作日程和工作目的呢?他们希望利用按需工作来掌控自己的工作时间、工作伙伴以及承担的任务。他们希望和家人待在一起。他们希望避免长途通勤和恶劣的工作环境。他们希望能获得经验从而刷新自己的简历,或者为新的可能性打开一扇门。然而同样真实的是,许多人认为自己和家人没有其他选择。

可是这一就业市场的特点就是临时工作人员频繁更替。没有被认可的专业头衔。没有晋升的阶梯。没有奖金。没有保障。任务都有一定的时限,一旦公司达成了特定目标,被雇用的工人就会转移到其他项目上。如果很少有人关注这些幕后工人,那么他们很快就会变得日益疏远、地位低下、不稳定和孤立。商业和就业的未来更有可能类似于今天的按需经济,而不是一部人类消失、机器人统治世界的反乌托邦电影——这就是《销声匿迹》所揭示的世界。

"任何正在工作并且想知道未来前途的人,都应该读这本书"

面对"算法的残酷"和如此的就业前景,作者在书中竭力主张,工人们应该记住自己"不是这台机器上坏掉的齿轮。…… 你可以用你的经验教会我们如何使工作的未来更有尊严和更加人性化"。与此同时,致力于自动化的私营企业则不能忽视工资以外的、激励人们工作的因素,不能消除工人从工作生活中获得意义的愿望。书中展示了研究参与者的协作策略如何说明,平台设计应该适应而不是忽视"自动化的最后一英里"悖论,也不应该忽略或禁止人类协作和连接的冲动。

除了呼吁,该书还为希望拥有高效劳动力的科技企业家、正在建设未来劳工平台的工程师,以及负责塑造这一新商业格局的政策制定者,提供了经验教训。正如加利福尼亚大学尔湾分校信息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教授保罗 · 杜里什所言:"《销声匿迹》不仅针对当下的情势给出了细致入微的诊断,而且指明了面向一个更好的未来前行的路径。"作者们提供了一份将幽灵工作转变为可持续按需就业的最优建议清单,包括 10 种解决方案,每一个都要求我们把最好的技术专长和社会知识结合起来;他们希望由此阐明,设计和构建更好的工作未来,是社会层面与技术层面的双重挑战。

《销声匿迹》

[ 美 ] 玛丽 •L. 格雷、 [ 美 ] 西达尔特 • 苏里 著

左安浦 译

世纪文景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年 11 月

(深圳晚报供稿)

编辑 庄思嘉

(作者:特约撰稿 文锦)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