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首席记者 袁静娴
“拥抱大模型,这是企业的‘必答题’,已经不是‘可选题’。”在2025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召开前夕,腾讯集团副总裁、政企业务总裁李强在接受深圳商报记者专访时这样强调。他提醒企业既要积极拥抱人工智能,也要避免盲目迷信,应从营销、服务、知识管理等容易见效的场景入手,“小步快走、快速迭代”。
这种务实的判断,也在9月16日的大会主论坛上得到呼应。李强在演讲中直言,全球化竞争已经从“规模扩张”转向“效率比拼”,而人工智能正是驱动效率变革的核心引擎。
AI驱动下拼的是效率
过去一年,全球经济承压、供应链不稳和行业内卷等让不少企业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困境。李强判断,许多产业正经历着从“产品驱动—价格驱动”向“效率驱动”的过渡。换句话说,靠新品类、靠价格竞争的阶段正在过去,未来比拼的是效率。
AI的出现恰逢其时。国家数据局数据显示,2024年初我国日均Token消耗量为1千亿,而截至2025年6月底,这一数字已飙升至30万亿,增长超过300倍。IDC调研也显示,92%的全球企业正在用AI提升生产力、客户参与度和收入质量。
在李强看来,AI正在成为像水电一样的基础设施,重塑研发、生产、营销和服务的全链路。腾讯自身就是“第一试验场”:混元大模型已经接入900多款内部产品,再通过腾讯云的全栈AI体系向外赋能,构成了从基础设施到应用场景的完整闭环。
千行百业寻求AI落地路径
走进深圳国际会展中心,本届数字生态大会的展区人头攒动。现场,记者看到大疆、帕西尼、越疆等企业都带来了最新成果。这些公司与腾讯在开放平台 Tairos 上已形成合作,覆盖了国内九成头部人形机器人研发企业。现场的触觉传感器、双臂机器人演示,以及互动的人形机器人,都让观众直观感受到AI如何推动实验室技术走向产业化。
资本的热度印证了这一趋势。2025年上半年,国内具身智能赛道发生144起融资,总额近200亿元。然而,这一领域依然是高投入、长周期,软硬件协同尤为艰难。腾讯的切入点,是用平台化和算力支持降低门槛,让机器人企业能更快训练模型、减少部署难度。这类“搭台子”的角色,或许正是推动具身智能走向规模化的关键。
不仅是机器人。零售、金融等传统行业同样在寻找AI的落地路径。
百年珠宝品牌周大福,通过腾讯智慧零售解决方案,沉淀了5300万+会员,实现了线上线下的全面打通,并借助企业微信将导购服务延伸至线上,显著提升转化率与客户黏性。零售行业过去依赖流量红利,但随着移动互联网进入存量竞争阶段,获客成本高企、用户注意力分散已成共识。周大福的案例显示,AI和大数据正在帮助品牌完成转型,从“一次性交易”走向“长期关系经营”。
在金融业,中国银行基于腾讯云构建分布式技术平台和国产数据湖,能够支撑10亿级客户的并发访问,并在全行部署4000多个AI模型,应用于风控、营销、监管报送等场景。金融业对安全和合规要求极高,而数据治理长期是行业痛点。中行的实践说明,只有在自主可控的技术底座上,AI才能真正释放生产力。
医疗、教育领域也开始出现突破口。腾讯与迈瑞合作的“启元重症大模型”,让ICU医生能够快速分析监护数据、给出诊断建议;与深圳大学的合作,则让AI走进课堂,帮助学生在教学和实验中更快上手。这些案例表明,AI在高专业门槛行业的切入点,往往是数据密集、流程清晰的环节。
中国企业要“走出去”
李强在采访中多次提到“出海”。腾讯云已在全球布局3200个加速节点和9大全球技术服务中心,并在沙特、日本等地新建数据中心,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支撑。
“我们过去更多服务中企出海,如今海外本地客户的占比也在大幅提升。”李强透露,正大集团、GoTo等东南亚龙头企业已成为腾讯云客户。中国厂商在供应链、服务和本地化上的优势,帮助它们在竞争中逐渐占据一席之地。
但挑战同样不容忽视。国际大模型厂商近期对中国控股企业限制服务,凸显了全球科技竞争中的不确定性。李强认为,这既是压力,也倒逼本土企业加快自主化步伐。
他特别强调长期主义。“我们不会用亏损换低质量收入,而是坚持与伙伴共创,形成长期价值。”目前,腾讯云超过三分之一的收入来自合作伙伴渠道,增长速度高于市场平均水平。
从企业内部的AI实验,到跨行业的落地案例,再到国际化的战略拓展,李强的核心观点始终清晰:AI驱动的效率革命已经来临。现下,腾讯正试图把AI这股力量,转化为企业和行业的“效率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