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世界卫生组织官方账号发表文章《“预制”食品,如何才能一眼辨健康?》,谈及中国对“食品包装正面标识”体系的探索及预包装食品、预制菜食品的未来发展走向,其中提到最近关于“预制”食品的讨论引起关注,根据《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预制菜属于预包装菜肴。全文如下:
在生活越来越便利的今天,食品的选择也越来越丰富与多样。但伴随着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食品体系转型也面临着自己的挑战——高盐、高脂、高糖的食品正变得普遍,冲击着健康饮食。
如今,不健康饮食是导致过早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每年在全球造成800万人过早死亡。超重和肥胖正成为日益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挑战:2022年,超过3.9亿的5-19岁儿童和青少年超重或肥胖,同时有25亿18岁及以上的成人超重或肥胖。而肥胖人数增加的一个主要驱动因素是当前的食品环境,饱和脂肪、反式脂肪、糖或盐含量高且经过高度加工的食品,其可获得性、可及性、可负担性和推广营销都在增加。
所以,要促使消费者选择更健康的食品,就需要相应的政策来为消费者提供一个促进健康饮食的食品环境。这样的政策包括在预包装食品的包装正面引入直观的营养标识体系。
这种在食品包装正面进行展示的营养标签学名叫“食品包装正面标识”。通常,“营养成分表”是我们更为熟悉的营养标签形式,也就是常见于食品包装背面或侧面、含有营养信息的小表格。但更重要的,它是制定“食品包装正面标识”的基础。
所谓的“食品包装正面标识”,可以理解为营养成分表的进阶版,它所解决的是营养成分表信息多、字号小、存在解读困难的问题。研究表明,大多数消费者仅花几秒钟选择商品,没有足够的时间查看包装背面或侧面营养标签上的营养成分表。而通过在食品包装的正面,用醒目、清晰的形式标出需要引起关注的营养信息,“食品包装正面标识”可以帮助我们更直接、快速地通关,了解预包装食品的营养情况。
目前,全球有超过40个国家已经实施了不同形式的 “食品包装正面标识” 。这一营养标签体系作为世卫组织应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一项最合算措施,被证明可以有效促进消费者选择更健康的食品。同时,“食品包装正面标识”还可以激励生产企业对产品配方进行改良,如逐步降低食品中的盐、脂肪和糖的含量,并提升食品健康程度。而这种配方改良也能带来人群层面积极的饮食变化。
对于在中国生产和销售的预包装食品,基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的要求,需要强制在食品包装上进行营养成分表标识,用于展示单位食品中能量和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钠等营养素的含量,以及其营养素参考值(NRV)的占比。随着今年3月发布的《通则》修订稿在2027年正式生效,需要强制进行含量标识的营养素将扩展至饱和脂肪与糖。
这一修订对营养标签政策的完善至关重要。虽然中国对“食品包装正面标识”体系已有一些积极探索,但还未推行相关政策标准。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市场中的预包装食品、包括预制菜食品*,也会有此类标签,在包装正面对过量的盐、糖、脂肪向消费者作出提示,让更健康的食品成为消费者更容易的选择。
*最近关于“预制”食品的讨论引起关注,根据《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预制菜属于预包装菜肴。
来源:“世界卫生组织”微信公众号
相关阅读:广东人唯一能接受的“预制菜”,也是“罐头之神”?网友:喷不了,是真爱吃|下午茶
编辑 黄力雯 审读 郭建华 二审 周梦璇 三审 刘思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