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24年“深圳社会力量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评选结果公布,龙华区16个项目入选市级典型案例、3个入选全市“20+典型案例”,蝉联深圳各区榜首。
记者从龙华区工信局获悉,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年来,龙华区动员超600家爱心企业和社会组织,累计募集、捐赠资金及物资折合逾1亿元,实施帮扶项目700余个,直接带动和惠及当地群众超60万人。
精准滴灌,以“需求清单”定制“幸福清单”
“我们以‘造血为本、民生为要、全域参与’的龙华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龙华区工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龙华深知振兴之钥在于精准识别帮扶地区乡村的“痛点”与“盼点”。为此,龙华区摒弃“大水漫灌”,坚持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问需于民,将帮扶资源精准滴灌到最需处。
筑起暖心港,点燃增收“新引擎”。在广西凤山,面对特殊群众发展基础薄弱的难题,龙华区精准投入200万元开展产业兜底专项项目,为困难家庭发放优质猪仔,并配套技术培训与保价回收机制。“五个养猪人”、“五个牧羊人”及“安居乐业·幸福街区”等助残创业的一批特色项目应运而生,让近40名残疾人朋友在家门口实现了稳定增收与尊严自立。
一名采桑工作人员在龙华区援建广西凤山县拉仁村桑蚕园示范点里准备开始工作
老有所乐,托起最美“夕阳红”。物质富足之外,精神富足同样重要。在广西凤山县和新疆喀什市,由龙华区援建的“思恩文化长廊”、“龙华亲邻家园”成为长者们最爱的“打卡地”。内设棋牌区、阅览角、舞蹈室、健身设施,为老人们提供休闲、交流、展示才艺的舞台。每年春节前,由龙华爱心企业捐赠的“长者关爱包”(内含保暖衣物、营养品)准时送达帮扶地区千余位高龄、孤寡老人手中。一位广西罗城仫佬族的阿婆紧握着关爱包动情地说:“龙华亲人,让我们心里暖,日子甜!”
民生为要,织密乡村“保障网”。龙华帮扶紧盯群众最急最忧最盼的民生事,从援建村卫生室、配备基础医疗设备改善“看病难”,到修缮校舍、捐赠教学物资、设立奖助学金助力乡村教育,再到援建安全饮水工程、改善村容村貌……龙华力量将每一分关爱,都化作提升乡村民生福祉的坚实台阶。
在广西罗城“安居乐业·幸福街区”就业创业示范基地,“喜憨儿洗车中心”正式开业
创新模式,以“数字翅膀”拓宽“全民参与”
在助力帮扶地区乡村振兴中,龙华区以创新思维打破传统帮扶壁垒,运用数字化手段,让“人人皆可为、时时皆可行”的公益理念成为现实。
“我想要个新书包”“爷爷需要一副老花镜”“希望村里有个篮球架”……这些看似微小的心愿,承载着乡村孩子、老人、村民对美好生活的质朴向往。这是龙华发起“圆梦微心愿”行动,通过搭建线上认领平台,短短数月,超过3500个来自帮扶地区的“微心愿”被深圳乃至全国的爱心人士、家庭、企业热情认领并迅速实现。
龙华创新打造“数字慈善”信息化平台,将帮扶项目透明化、线上化,用户只需轻点手机,即可参与“项目定向捐”“随手捐”等活动,极大激发了公众参与热情,真正实现“涓滴成海”。
龙华区群众参与“圆梦微心愿”行动,圆梦的新疆喀什各族小朋友们露出灿烂笑容
同时,龙华提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智出智”理念,拓展帮扶维度。创新发动网络大V参与“同心V公益”行动,通过亿万级流量平台展现帮扶地区“养在深闺人未知”的地道美食、秘境风光、独特文化,将网络“流量”转化为游客“留量”和产品“销量”;组织医疗、教育、农技等专业团队赴一线,精准开展义诊、培训、指导;鼓励群众携家人深入乡村开展“亲子四同”夏令营活动;打造帮扶特色街区,畅通产销渠道,让帮扶地区优质农副产品进入深圳社区、商超,以消费促增收。
机制护航,以“阳光规范”筑牢“信任基石”
为确保爱心用在刀刃上,善举晒在阳光下,龙华区着力构建规范严谨、运行流畅的帮扶机制。
“阳光监管”让每一分钱都在阳光下运行。龙华制定帮扶资金管理办法,依托“6·30”活动平台及“数字慈善”平台,实现项目从立项、审批、拨付到验收、评估的全过程电子留痕、动态监控,并引入第三方绩效评价,定期公开资金使用报告和项目进展报告。“看到清晰透明的账目和实实在在的效果,我们捐得明白,更放心。”一位长期捐赠企业家表示。
“全链闭环”驱动项目高质长效。龙华创新构建覆盖项目全生命周期的闭环管理体系,确保从需求源头到成效评估环环相扣。通过组建多元化项目团队开展需求摸排,实施中建立两地共同监督机制保障执行,结束后进行严格项目绩效评价,实现帮扶项目精准对接需求、高效落地实施、切实发挥长效。
广西罗城公益服站公益课堂开讲
“资源聚合”激发协同乘数效应。创新建立“政府牵头+社会组织协同+企业参与+公众助力”多元共治格局。以“百社千企万人”慈善计划为支点,撬动社区、企业、社会组织及媒体等全域资源,通过专业管理、依法合规、精准施策、多方协作的多元模式,有效畅通联动、激发潜能,释放社会力量参与帮扶的乘数效应与整体效能。
(受访单位供图)
编辑 冯思颖 审读 桂桐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余晓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