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新闻全媒体记者 张瑜 文/图
在深圳市龙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小学,有一位被学生和家长亲切称为“魔法班主任”的老师——吴运金。作为高级教师,她不仅头顶“深圳市优秀班主任”“深圳市第三届我最喜爱的班主任”等光环,更用二十余载扎根班主任岗位的坚守,以“立德树人”为初心,用“五润”课程为抓手,以“三阶”“四化”“六育”为路径,在班级管理与育人实践中,书写着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温情。而她与“特殊学生”小翔的故事,更是校园里流传最广的“教育暖心课”。
吴运金与学生们一起。
用“魔法”治班 打造特色育人阵地
“不管多难带的班级,到了吴老师手里,总能变成班风正、学风浓的‘明星班级’。”这是同事们对吴运金的一致评价。在班级管理中,她打破传统模式,推行“班级自主管理”机制,构建学生“学习共同体”,让每个孩子都成为班级的“小主人”,在自主规划、协作互助中提升独立能力与责任意识。
吴运金上课时。
依托学校基于学生数字画像的“五润”课程评价体系,吴运金创新性打造“劳动润心”班本课程。从课堂上的劳动技能教学,到校园里的绿植养护、班级值日轮岗,再到家庭中的“家务小能手”实践,她通过“素养导向下的小学劳动教育评价研究与实践”,让劳动教育渗透到学生成长的每个角落。在她的引导下,学生们不仅掌握了扫地、做饭、收纳等实用技能,更在劳动中养成了吃苦耐劳的品质,培育出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精神。
与此同时,她将主题班会打造成“课程育人”的主阵地,以“生命教育”为切入口,设计并实施了一系列有温度、有深度的班会课。从“认识自我,拥抱生命”到“关爱他人,共筑温暖”,每一堂课都直击学生成长痛点。依托工作室平台,这些优质班会课还辐射到龙华区各中小学及帮扶学校,成为区域内德育教育的“优质范本”。多年来,她所带的中队先后荣获“龙华区动感中队”“深圳市先进中队”等荣誉,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标杆阵地”,她本人也成功入选“2025年新教育完美教室工作室领衔人”。
用爱破“茧” 温暖“特殊少年”的成长路
“我怕这个‘烫手山芋’伤害到班里其他孩子。”回忆起初次接下小翔(化名)时的心情,吴运金坦言曾有过犹豫。彼时,小翔是校园里出了名的“问题学生”,安全办与德育处多次和家长沟通,却始终没能改变他的行为。直到班里一位女生被他欺凌后不敢上学,几位家长联名要求他调班,学校安全办主任找到了吴运金。看着主任信任的眼神,想到学校的难处,她最终咬咬牙,接下了这个“艰巨任务”。
吴运金2023年3月参加深圳市第三届我最喜爱的班主任比赛现场。
平静并未持续太久。小翔进班几天后的一个晚上,家长微信群突然“炸开了锅”:一位家长愤怒地质问:“为什么让小翔来我们班?他拿大头针丢我儿子!”原来,吴运金做板报时放在讲台上的一盒大头针,被小翔用来“吸引”同学注意。小翔的“前科”,让家长们瞬间慌了神。面对群里接连弹出的担忧与调班要求,吴运金第一次在家长群里感到无措,但她很快稳住心神,在群里郑重回复:“请大家给我一个月时间,若再出问题,我立刻和学校沟通调班事宜。”
读懂“错位表达” 用接纳化解隔阂
第二天一早,吴运金便找小翔和被丢大头针的同学了解情况。原来,两人曾是低年级同班同学,小翔想和对方玩耍,却不知如何表达,才用“丢大头针”这种极端方式吸引注意。“看着眼前比我还高的男孩,我突然意识到,他的身体在长大,心智却停留在七八岁,他不是故意‘坏’,只是用错了与人相处的方式。”
为了让同学们了解小翔,吴运金特意选在小翔请假的一天召开班会。“小翔是ADHD(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儿童,有时控制不住自己,但他不是坏人,只是想和大家做朋友,却不知道怎么说。”她向孩子们耐心解释,同时细心叮嘱:“如果你们愿意和他做朋友,记得不要单独和他相处;我们可以关心他、帮助他,但不能歧视他、嘲笑他。”孩子们的理解很快传递到家长耳中,家长群里的质疑声渐渐消失,甚至有家长主动表示“既然孩子愿意,我们也相信老师”。
联动家校共育 用陪伴筑牢防线
解决了班级里的接纳问题,吴运金将重心转向家校沟通。与小翔家长深谈后,她才得知:小翔不仅有多动症,还患有高功能自闭症,对环境极为敏感,吃了“热气食物”、天气骤变时,情绪就容易失控。更关键的是,家庭教育存在严重缺失——妈妈没时间陪孩子;爸爸工作繁忙,将他托付给爷爷奶奶照顾,老人疼爱孙子,根本管不住。
“孩子现在最需要的是家人的陪伴。您哪怕每天抽半小时问问他的学习、陪他说说话,对他来说都不一样。”吴运金找到小翔的爸爸,推心置腹的一番话让这位父亲红了眼眶,当场承诺会多花时间陪伴孩子。从那以后,小翔的父母真的变了:每天轮流陪他写作业,周末带他去公园跑步、打球;发现他情绪不对劲时,先让他在家调整状态;一旦犯错,家校便共同耐心教育,再也不是“认错就过”。
借力集体温暖 用认可照亮成长
“近朱者赤,好的集体氛围能改变一个人。”吴运金特意选了班里两位热心、开朗的同学当小翔的同桌,让他们平时多和小翔说话、为他辅导功课;同时,她带着全班同学一起开展团建活动、参与公益服务,慢慢营造出友爱互助的班级氛围。
一次偶然的机会,吴运金随口让小翔帮忙拿抹布擦讲台,没想到他不仅将桌子擦得干干净净,连角落的粉笔灰都不放过。“小翔今天把讲台擦得真干净,大家要向他学习!”吴运金立刻在班里公开表扬。这句简单的认可,让小翔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后来,他主动申请当“讲台保洁员”,每天早上第一个到教室,把讲台擦得一尘不染,还会把抹布拧干晾好。同学们看在眼里,也越来越愿意和他相处——下课时有人喊他跳皮筋,放学时有人和他一起走。
一年后,那个曾经像“小刺猬”一样让人头疼的男孩,彻底变成了班里的“暖心小帮手”。看着小翔和同学们打闹时灿烂的笑脸,吴运金感慨道:“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被接纳,老师要做的,就是用耐心和爱心,帮他们拨开成长的迷雾,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束光芒。”
从打造特色班级到温暖“特殊”学生,吴运金用二十余载的坚守与创新,在平凡的班主任岗位上,书写着“教育即爱”的动人篇章。她的故事,也成为深圳教育界“以生为本、以爱育人”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