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肖婷尹(人大附中深圳学校)
灰蓝色的窗帘被风掀起一角,露出窗外淅淅沥沥的雨丝。我捏着期末数学试卷的边角,目光落在第七题上,指尖忽然有些发烫——那道题的解题步骤,像电影片段般在脑海里清晰起来。
那也是个雨天,下课铃刚响到第二声,数学老师就抬手按住了讲台上的粉笔盒。“同学们,最后两分钟,讲完再下课。”她的声音混着窗外的雨声,带着不容置疑的认真。教室里顿时响起一片低低的叹息,有人悄悄把准备好的跳绳塞回桌肚,有人对着手表做了个鬼脸,但当老师转身在黑板上写下“动点问题拓展”时,喧闹声又像被雨水浇灭的火星,渐渐平息了。
“这道题的关键在于找到等量关系。”老师握着粉笔的手在黑板上快速移动,白色的粉笔灰簌簌落在她深蓝色的衬衫上。我盯着题目里绕来绕去的线段,脑子像被雨水泡过的棉絮,混沌一片。忽然听见老师喊我的名字:“你来试试?”我猛地站起来,椅子腿在潮湿的地面划出刺耳的声响,喉咙里像堵着团湿棉花,一个字也吐不出来。
老师却没催,只是把粉笔递过来:“别怕,从已知条件开始。”她站在我身边,身上有淡淡的墨水味,雨声好像都变得遥远了。我攥着粉笔的手在发抖,她就用指尖点着黑板上的图形:“你看,这里是不是可以做条辅助线?”那句话像一道光,突然照亮了我混乱的思绪。当我磕磕绊绊地写出最后一步时,老师轻轻拍了拍我的肩膀:“思路很清晰,不错。”
“同学们听懂了吗?”她转回身问。
“听懂了——”大家拖长了调子回答,声音里却少了刚才的不情愿。
“好,下课。”她收拾讲义的动作很快,我却看见她揉了揉发酸的肩膀。
第二天走进考场时,雨还没停。当我翻到第七题,心脏差点跳出胸腔——那道题,竟然和老师用“最后两分钟”讲的例题几乎一样!握着笔的手不再发抖,老师的声音仿佛就在耳边:“找到等量关系。”笔尖在试卷上沙沙游走,像是在描摹一份突如其来的幸运。
此刻窗外的雨还在下,我看着试卷上鲜红的 96 分,忽然懂了那“最后两分钟” 里藏着的秘密。那不是拖延,而是她用自己的休息时间,为我们搭起的一座桥。雨丝敲打着玻璃窗,发出细碎的声响,像是在替我轻轻说:老师,谢谢您的那两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