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巩俊择(南山实验教育集团麒麟中学)
语文课的下课铃像往常一样清脆地响起,教室里立刻涌动起一种松弛下来的气息。我正低头收拾文具,课代表抱着一摞作文本“啪”地放到了讲台上。我的心跟着那声响,轻轻一跳——上周那篇作文《窗外》的分数,终于要揭晓了。
讲台前很快围拢了一小圈人,像寻宝一样。我踮着脚,努力从攒动的人头缝隙里望过去,目光急急地搜寻着那熟悉的封面。终于看到了!我的本子被翻开摊在台面,视线越过前面同学的肩膀,笔直地落在那个鲜红的分数上:一个单薄而刺眼的“39”。像被无形的针扎了一下,我猛地缩回身子,心直直地往下沉。周围的空气仿佛瞬间稀薄起来,耳朵里嗡嗡作响,只听见旁边同学压低的议论:“嘿,你看我的,42!”“我44!”那些声音像细小的砂砾,磨得我的脸颊微微发烫。我埋下头,飞快地整理着抽屉里其实早已整齐的书本,指尖有些发凉。
“王小虎,”一个温和的声音穿透了周围的嘈杂,轻轻落在耳边,“来一下。”
抬起头,正撞上王老师含笑的目光。她站在讲台旁,朝我招了招手。我挪过去,脚步有些滞涩。王老师拿起我的作文本,并未立刻翻开,只是用指尖轻轻点了点封面上我的名字。“这篇《窗外》,”她声音不高,却清晰无比,“写得很有生活气息,观察挺细的。”我有些愕然,还没来得及品味这句难得的肯定,就听她话锋一转,那温和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道:“只是啊,有几处关键的描写,像是隔着一层毛玻璃,没把心里真正看到、感受到的那份‘活气儿’完全透出来。” 她说着,翻到其中一页,指着被我潦草写下的、描述窗外老槐树的一段文字:“你看这里,写阳光落在树上。‘阳光落在树上,树叶很亮’——嗯,是这样。但,是不是还能再好一点?”王老师抬起头,镜片后的眼睛温和而专注地看着我,清晰地说:“请再读一遍你自己写的这几句,仔细读。”
这五个字,王老师说得平缓又郑重,像把一把小小的钥匙轻轻放在了我手上。我愣愣地接过本子,目光重新落回自己那行干巴巴的字迹上——“阳光落在树上,树叶很亮”。教室里的人声仿佛瞬间退远,只剩下这行字,突兀地立在那里。我依言,在心里默念了一遍,又一遍。起初,只觉一片空白和沮丧。然而不知念到第几遍时,那天清晨窗外真实的景象,竟像被这反复的低语悄然唤醒:那哪里仅仅是“亮”?分明是初升的太阳,将温润的金粉慷慨地泼洒下来!那些槐树叶子,有的边缘被勾勒得如同透明的翡翠,有的叶尖颤巍巍地托住了一小粒滚圆的光点,风一来,那光点便在叶尖轻盈地跳跃、滚动,仿佛随时会滴落下来……我猛地顿住,一股奇异的热流从心底涌起——原来我看到的、感受到的远比写下的丰富千万倍!那些生动的细节,竟被自己懒惰的笔和急于求成的心,草草地关在了门外。
“感觉到了吗?”王老师的声音适时响起,带着了然的笑意,“好文字啊,是‘读’出来的,更是‘看’进心里的。你心里有,笔下才可能有。再读一遍,就是要把心里藏着的宝贝,耐心地找出来。”她轻轻拍了拍我的本子,“回去,对着窗外那棵树,再好好读读它,也再好好读读你心里的话。试试看?”
那天放学后,我没有像往常一样急匆匆跑出教室。我坐到靠窗的位置,真的摊开本子,对着窗外那棵沉默的老槐树,一句句重新读起自己那篇干瘪的作文。当读到关于阳光和树叶的句子时,我不再急于翻过,而是停下笔,抬起头,长久地、专注地凝视——看光线如何流淌,看叶片的脉络如何清晰,看光影如何在风中嬉戏变幻……然后,再低下头,用笔尖笨拙地、却无比诚实地,努力去捕捉、去描摹那一刻心头的悸动与发现。笔下的句子,仿佛被窗外真实的阳光晒暖了,渐渐有了温度和呼吸。
几天后,王老师发回修改后的作文。本子发到我手上时,我屏住呼吸翻开——依旧是那篇《窗外》,但在我重写阳光和老槐树的那一页空白处,王老师用红笔画下了一道长长的、饱满而优美的波浪线。波浪线旁边,是她清秀的连笔字:“阳光在叶尖跳跃——此句有光,有动,有心跳。甚好!”没有新的分数,可那道鲜红温润的波浪线,像一道小小的彩虹,瞬间点亮了整张纸页,也点亮了我心头的某个角落。原来,文字被真正“看见”和“懂得”,是这样一种踏实的欢喜。
自此以后,王老师那句“请再读一遍”,便不再仅仅是课堂上的一句提醒。它像一枚小小的种子,落进了我学习语文的土壤里。当我被一篇佶屈聱牙的文言绊住脚时,当我对一段看似平淡的描写兴味索然时,甚至当我被自己写下的句子困住、觉得词穷意尽时,那句温和而坚定的“请再读一遍”就会在心底悄然响起。它逼着我停下浮躁的脚步,沉下心,一遍又一遍地潜入文字的海底,去捕捞那些被匆匆掠过的珠贝。每一次“再读”,都像一次淘洗,拂去尘埃,让文字深处的光芒、情味与筋骨,一点点显露真容。
许多个日子过去,我书桌抽屉的最深处,一直安静地躺着那本翻开着的作文本。定格的那一页上,那道鲜红的波浪线依然温润饱满,如同老师无声的嘉许。那句“请再读一遍”的口头禅,早已从课堂上的一个指令,沉淀为我心头一盏不灭的小灯。它无声地告诉我:世上没有速成的风景,所有抵达深处的懂得与灵光乍现的美妙,其起点,不过是一次次甘于俯身、耐住性子的“再读一遍”。这朴素的重复里,藏着一把打开文字宝库的金钥匙,也藏着抚平浮躁、靠近事物本真温度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