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民族,为了国家,为了同胞,为了子孙,我们只有抗战到底!”
88年前,这铿锵有力的誓言在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云阳镇上空回荡,穿透山林,久久不散。回望1937年8月底,红军改编和开赴抗日前线誓师大会在云阳镇召开,功载史册。
八路军总部和第115师在云阳镇大操场召开抗日誓师大会会场。资料图片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这里建立,全民族抗战的信心从这里冉冉升起,誓师大会后,八路军东渡黄河,奔赴华北抗日前线。
从此,伟大的抗日战争在血与火的淬炼中,攻克了一道又一道雄关险隘,踏过了一重又一重惊涛骇浪。从此,这个在苦难深渊中跋涉已久的民族,于沉沉暗夜中望见了黎明的曙光,在千磨万击中燃起了必胜的信念。
立秋过后,暑气渐敛,记者踏访云阳镇。穿行在街巷间,党领导下抗日军民同仇敌忾的壮烈场景恍若眼前,耳畔仿佛仍回荡着当年誓师大会上那震彻云霄的呐喊——虽时过境迁,那份熔铸着热血与壮志的回响,依旧在这片土地上深沉激荡。
集结:红星映泾水
云阳镇地处陕西关中平原腹地,背依嵯峨山,南临泾水河。
从关中环线向北拐入云阳镇,一座高大的雕塑静静矗立在路旁,“红军云阳改编暨八路军誓师抗日纪念”16个大字映入眼帘。
群雕主体是英姿勃发的八路军战士群像,每一处细节都栩栩如生:旗手高擎军旗,战士持枪待命,指挥员瞭望运筹,伤员与战友相互激励……群雕底座朝北的一面,镌刻着数百个斑驳的文字,一字一句都在诉说当年发生在这里的烽火故事。
站在雕塑前,仰望那些在群雕中定格的身影,仿佛听见了当年的战马嘶鸣、军号嘹亮,看见了万千将士们振臂高呼、热血沸腾的壮观场面。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后,中共中央接受张学良、杨虎城的致电请求,命令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于1936年底到1937年8月陆续进驻渭北地区,主要集中在泾阳县云阳镇一带。红军前敌总指挥部驻云阳镇文家大院,彭德怀为总指挥,任弼时为政委。
1937年8月25日,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将红军正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9月11日改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改为八路军总指挥部,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叶剑英任参谋长,左权任副参谋长,任弼时任政治部主任,邓小平任政治部副主任。全军约4.6万人,下辖第115师、第120师、第129师。
2003年,红军前敌总部暨八路军总部旧址(文家大院)被确定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的云阳镇,热闹繁华。鳞次栉比的商铺间,藏着一扇不起眼的门。推开门穿过一条狭长的通道,便来到文家大院的后院。
说起当年发生在这里的故事,文家后人文建国如数家珍。文家曾是云阳的大户,1936年红军进驻云阳时,文家全家人都在西安城做生意,10亩大的院子阒无一人,于是,红军便将总部设在了这里,改编后又成了八路军总部。
文建国说:“1936年父亲文楷不到30岁,那年冬天父亲从西安回了泾阳一趟,父亲第一次见彭德怀,他穿着一身灰军装,打着裹腿,很朴素,像庄稼汉一样,彭德怀还跟父亲聊了当前时局,讲了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和国共合作,父亲说彭德怀真是看得高、看得远,跟国民党报纸上宣传的大不一样。”
方桌、木床、罗面柜……在文家大院的一间偏房里,文建国和弟弟文忠民仍悉心留存着当年的老物件。
“我得把这些老物件好好存着,让如今的年轻人明白,当年红军为了革命付出了多少、贡献了多少。”文忠民已做了30年的义务文物保护员,不仅守护这些物件,更守护着一段不该被淡忘的记忆。
在文家大院东北方向大约四五百米的地方,便是毛家大院。1937年初,中共陕西省委搬迁到毛家大院,配合红军总部开展抗日救亡工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如今的文家大院与毛家大院,早已不复当年模样,寻常得同周遭的农家小院没有两样。唯有院中那棵枣树,枝头被泛红的枣坠得微微弯曲,或许还默默记着那段难忘的旧时光。
改编:热血铸军魂
1937年8月底,云阳的黄土地被瓢泼大雨浇得透湿,泥泞里却蒸腾着滚烫的热血——八路军总部和第115师一部齐聚云阳镇大操场,红军改编和开赴抗日前线誓师大会在此郑重举行。
1937年8月25日,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的红军改编 为八路军的命令。 资料图片
在临时搭建的木台台柱子上,贴着“坚决拥护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为保卫国土流尽最后一滴血”的大幅标语,台下的八路军战士在高唱《炮火连天》《八月桂花遍地开》等歌曲,军民挤满了整个操场。
大会由邓小平主持。参加大会的除驻云阳地区红军全体指战员外,云阳镇各界代表及云阳、培英两所小学的全体师生手举小红旗,高唱抗战歌参加了大会。大会向红军指战员颁发了红军建军十周年纪念章。朱德总指挥在会上作了红军改编和开赴华北抗日前线的动员讲话,然后,在朱德总指挥的带领下,与会指战员一字一句高声诵读《八路军出师抗日誓词》:
“亲爱的同胞们:我们现在上前线去了!日本帝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死敌,它要亡我国家,灭我种族,杀害我们父母兄弟,奸淫我们母妻姊妹,烧我们的庄稼房屋,毁我们的耕具牲口。为了民族,为了国家,为了同胞,为了子孙,我们只有抗战到底!”
“为了抗日救国,我们已经奋斗了六年。现在民族统一战线已经成功。我们改名为国民革命军,上前线去杀敌。”
“我们是工农出身,不侵犯群众一针一线,替民众谋利益,对友军要亲爱,对革命要忠实。如果违犯民族利益,愿受革命纪律的制裁、同志们的指责!谨此宣誓。”
这掷地有声的誓词,发自每个战士的肺腑,声若洪钟,震撼着云阳镇的上空。宣誓完毕之后,全体抗日将士,一律换上青天白日徽的帽子。
但是,对很多红军战士来说,脱下红军军服,摘掉八角帽,取下红五星,接受改编,有的伤心流泪﹐有的愤愤不平。
改编命令下达后,朱德总指挥、彭德怀副总指挥和其他首长耐心向同志们讲解国内主要矛盾已经转化,阐述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意义,说明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后人民军队的性质和宗旨永远不会改变的道理,消除了许多指战员的思想顾虑。
据廖汉生老将军回忆道:“那一天,我拣出最好的军装穿上,仔细地扎好绑腿,端端正正地戴上红军帽,照下一张永远的‘红军像’。”后来,八角帽上的红星被仔细收进包袱,灰布军装上缝起了“八路军”的新臂章。
中国工农红军改编暨八路军129师抗日誓师大会会址。
9月2日,第120师在富平县庄里镇举行誓师大会。9月6日清晨,八路军第129师在泾阳县桥底镇三里村一片空旷的田野上召开改编誓师抗日大会。
一顶军帽,顶得住满腔精忠;一颗红心,埋得进滚烫心底。
改编不是简单地换身衣裳,而是把饮马长江的壮志,换成了背对家乡的逆行。当红星暂隐,八角帽换作青天白日帽,这不是妥协,而是战士把信仰装进心底,为山河披上新的征衣。
出征:烽火启征程
“八路军将士们出征时,群众奔走相告,敲锣打鼓、鸣放鞭炮,杀猪宰羊、箪食壶浆。”泾阳县红色文化研究会总顾问焦志学说:“听我母亲讲,那时云阳家家户户都住过八路军。”
忆起往事,焦志学眼神里满是感慨:“我母亲总跟我们念叨,八路军将士们出征前在云阳镇的街头和周边村子贴了《告别云阳父老书》。走之前,还给房东家的水缸挑得满满当当,把院子扫得干干净净,临走时还特意给乡亲们留了纪念品。”
各师召开动员暨抗日誓师大会后,于1937年八九月间分期分批从驻地出征,开赴抗日前线。八路军总部和第115师、第120师、第129师先后从泾阳县、富平县等地出发,在韩城县芝川镇夏阳古渡口分批东渡黄河,进入山西省境内,奔赴华北抗日前线。
自此,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踏上了北上抗日的道路,取得了平型关大捷和百团大战的胜利,粉碎了国内一些人的“恐日病”和抗日“亡国论”,极大地振奋了人心,增强了全国人民和各爱国武装力量坚持抗战的信心和决心。也用不争的事实告诉人们,只有全国人民亲密团结起来,结成铁的长城,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经过浴血奋战,八路军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和全国人民一起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走进云阳红色记忆展馆,周遭是郁郁葱葱的槐树,名为“救亡号角”的抗日纪念雕塑在广场中央巍然矗立,展馆正上方“八路军从这里踏上抗日征程”12个红色大字遒劲有力、赫然醒目。
展馆正面墙壁两侧的陈设更藏着深意:左侧悬挂的红军军旗,见证着红军主力在此集结的历史时刻;右侧陈列的八路军臂章,象征着八路军主力从这里奔赴抗日战场的壮阔征程。
泾阳县延安精神研究会秘书长、县委党史研究室特邀研究员杨东峰介绍,展馆为两层结构,内部按历史脉络分为序厅、渭北集结、厉兵秣马、誓师改编、奔赴疆场、尾厅6个展区。目前馆内共展出各类展品500余幅,另征集到民俗文物58件、纸质文物93件、武器54件及一般军事文物58件。
从红军到八路军,从集结到出征,一段跨越时空的使命传承,就这么静静铺陈在眼前。
8月的云阳,泾水汤汤依旧映着两岸的生机,嵯峨山沉默矗立见证着集镇的繁华。当年誓师大会上震彻云霄的誓言,早已化作街头巷尾的烟火气、孩童奔跑的欢笑声——这正是八路军将士当年用热血守护的模样。
从云阳出发的队伍,他们的热血铸成守护家国的钢铁长城;而从这里埋下的“抗战到底”的信念,正顺着泾水、伴着风,在一代又一代人心里生根、发芽——这便是历史留给云阳的答案,也是留给每个中国人的启示:只要初心不忘,来路便永远滚烫。
来源:今日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