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群创享站 就业“邻”距离③丨盘活党群方寸之地,构建“全龄适配”创享空间

深圳特区报记者 赵新明 杨冰洁/文 赖犁/图 孙相熙/视频 海报/肖敏
08-20 07:23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编者按

夯实民生之本,拓宽创业之路,激发活力之源。今年以来,深圳市罗湖区聚焦高校毕业青年、大龄就业人员、灵活就业群体等重点人群的就业创业需求,依托辖区10个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创新打造“党群创享站”,紧扣“阵地融合、服务融合、资源融合”建设思路,不断优化技能培训、创业指导、就业推荐、项目孵化、跟踪帮扶等全链条服务,构建起“家门口”的创业就业服务圈。

在此,深圳特区报推出《党群创享站 就业“邻”距离》专题报道,深入社区街巷,追踪各社区党委因地制宜推进建设“党群创享站”的轨迹,记录和展现打通服务创业人才“最后一公里”的经验做法与特色路径,探寻民生福祉背后基层治理的精度与暖意。

夜幕降临,小钟的移动咖啡档在东湖街道金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门前亮起温暖灯光,熟客们围拢过来,咖啡香气氤氲间,邻里交流与创业火花悄然碰撞……

对于许多居民而言,金岭党群服务中心已然变身为身边的“就业创业加油站”。白天,修改衣物、理发等由社区能人经营的便民小铺,在党群服务中心边角空间提供惠民便民服务;夜晚,“AI夜校·棚友学苑”灯火通明,职业技能培训与创业经验分享课程座无虚席;每逢特定时段,架空层开设的“棚友集市”人头攒动,创业者与居民互动交融……

金岭社区依托党群服务中心,积极探索建设就业创业服务驿站,在撬动党群服务阵地“金角银边”的基础上,持续创新服务模式、整合优质资源,多措并举打造“党建引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受益”的就业创业生态圈。


社区能人“小铺位”,铺筑“家门口”就业路

30岁的社区回迁居民小钟精通咖啡技艺,早在创业初期便就选择了车尾箱摆摊,但生意一直磕磕绊绊,直至社区开放党群服务中心长者服务站门前区域后,才算适当安稳下来。“多亏了社区提供的场地,让我们告别了‘打游击’,客源也更稳定了。”

金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是罗湖区棚改片区首个一体化党群服务中心,积极试点政治、政务、综治、法治、智治、医养、文化教育等多元服务共享、集约的模式,为居民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去年9月,针对流动创业群体“缺乏固定经营场所和稳定客源”这类普遍难题,社区党委探索释放党群服务中心架空层约1000平方米空间资源,不定期开展“棚友集市”,引导创业团队“集中摆摊经营”,在破解流动摊位治理困境的同时,更为流动创业群体搭建起未来“家门口”的创收平台。

每逢“棚友集市”开张,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架空层便早早热闹起来。咖啡档、美甲彩绘、手打柠檬茶……一个个创业小摊依次排开,吸引居民纷纷驻足。公益摊位前,以物换物的童趣集市、贴心便民的各类服务同样人气爆棚。

小钟和他的创业伙伴们是这里的“常驻明星”。依托这一方创业实践平台,他们的生意也渐渐红火了起来。“现在回头客多了,我们还建了线上社群,居民在家点单,到点来取,方便得很,生意好的时候营收可达上万元。”除了日常摆摊,他们还会不定期参与社区创业分享活动,主讲“咖啡档创业经”。

“第一次培训就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当时来了三、四十人,而且没有想到的是,各个年龄段都有,大家对咖啡都很感兴趣。”小钟说,这类的分享互动不仅收获了更加稳定粉丝和消费群体,也让他和团队小伙伴更有动力回馈社区。

“棚友集市”为流动创业者搭建起创业实践平台。截至目前,已有11位摊主受邀成为“AI夜校·棚友学苑”的公益讲师,分享各类创业实战经验。不仅如此,公益摊位的设置,还将便捷服务与灵活就业岗位送到居民楼下。

针对改衣物、小缝小补、小家电维修等生活小事,社区特别邀请辖区特殊群体及灵活就业群体,开设“方阿姨裁缝铺”“莲姐理发”“中海小家电维修点”等,并以此为载体,积极挖掘特殊群体及退休能人潜力,提供“公益+普惠”服务。这些举措在解决居民实际需求的同时,也为特殊群体及灵活就业群体创造了就业机会。

“这里免租免水电,再也不用担心日晒雨淋了!”71岁的方阿姨将缝纫机从自家阳台搬进党群服务中心,有了专属的服务小天地。“莲姐”严女士在提供惠民理发服务的同时,还定期开展长者免费理发和高龄老人上门剪发等服务。“这样既方便了大家,也让我们能够发挥发挥余热,很开心!”

畅通多元“绿色通道”,筑起“全龄化适配”创享空间

场地换服务,空间链资源。金岭社区党委聚焦“全龄段、全周期、全家庭”的就业需求,持续盘活党群服务阵地空间,打造“党群创享站”,系统构建起零散灵活就业、培训促进就业、招商引资就业、社区合伙人就业等五条“绿色就业通道”,将服务触角延伸至居民“家门口”。

“AI夜校·棚友学苑”,是金岭社区的核心技能提升平台,社区链接罗湖区21家线下培训学校及5家社评机构资源,定期开展公共营养师、家政服务员等技能培训补贴课程,并通过“居民点单、定制开班”,每周开展网络平台直播、夜市经济达人等青年夜校课程,持续为辖区居民“充电赋能”。

前一段时间,40岁的莫艳兰每晚7点会准时出现在课堂,通过参加社区链接资源开设的养老护理、家政服务等公益技能培训,成功考取相关证书。“在‘南粤家政’基层服务站,我找到了灵活的就业机会,在兼顾家庭的同时也有了一份收入保障。”

如何为社区居民、青年创业者及小微企业,提供精准化、全链条的就业创业支持,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据了解,在成功运营便民小铺基础上,社区还持续挖掘手工达人,着力孵化“社区手工工社”,推动建立可持续的本土经济产业链。

据金岭社区党委副书记杨新介绍,社区已成功挖掘15名手工达人,并开展了8期手工课程助力技能提升和产品开发。“我们的目标是将‘能人效应’转化为产业动能。”目前,社区正积极筹划年内推动“手工工坊”注册成为社会组织,明年内力争成立企业主体,实现规范化、市场化运营。

具体来说,一方面,社区将积极链接非遗粤绣等外部高端市场渠道,提升产品附加值;另一方面,大力倡导和促成社区内物业公司、老年协会等单位优先采购“手工工社”产品与服务,着力构建社区经济内循环体系。此外,社区计划培养手工达人转型为公益讲师,并吸引相关企业落地社区,增加技术型就业岗位,为党群服务空间持续注入创新活力。

为优化人才服务环境,社区还统筹公共空间,整合物业和企业资源,打造“青年创业”微空间,通过公共投入租赁、空间共享等模式,将党群服务中心2楼30㎡闲置空间改造为企业临时办公区,错峰开放15个人才共享办公卡座,试点青年创业孵化器,解锁招商引资就业模块。

从“流动摊位”到“固定营盘”,从“技能盲区”到“持证上岗”,再到培育本土经济产业链,金岭社区以党建为针、服务为线,在党群阵地的方寸之地,构建“全龄化适配”的创业共享空间,努力绣出“就业有门、创业有路、产业有型”的锦绣图景。截至目前,一系列举措已累计带动社区213人创业就业上岗。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王雯 三审 赵明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赵新明 杨冰洁/文 赖犁/图 孙相熙/视频 海报/肖敏)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