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经典,恪守本脉!“刘文华书法作品展”亮相罗湖美术馆

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春芳/文 胡蕾/图
09-06 20:18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浑厚奔放,力透纸背,一场书法艺术盛宴亮相鹏城。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广东省书法家协会、深圳市罗湖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深圳市书法家协会、深圳市罗湖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协办,深圳市罗湖美术馆、三鉴文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承办的“理·法·意——刘文华书法作品展”于9月6日在罗湖美术馆开幕。

此次展览展出著名书法家刘文华书法代表作138件(组),以晚年作品为主,涵盖隶书、行草、魏碑、唐楷、小楷等多种书体,集中体现了刘文华深厚的书法功底和精湛的艺术造诣。

刘文华(1955—2022)是著名书法家、书法教育家。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五、六、七届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六、七届隶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家博物馆专家组成员、中国美术馆专家组成员,首都师范大学、吉林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兰州大学书法研究所特聘研究员等。作品曾多次入选全国书法篆刻展及中青展。

“守理”“循法”“拓意”的生动诠释

作为深度参与当代书法史进程并卓有影响的代表性书家之一,刘文华的艺术风格鲜明。他师承刘炳森、欧阳中石二位先生,在数十载艺术生涯中,始终秉持“深入经典,恪守本脉”的创作理念,纵观其作品,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他艺术思维的成熟、创作意识的前瞻和对历史文化的积淀。正如李刚田所说:“如果为文华做学术定位,应定位为有思想的艺术”。

刘文华以隶书名世,承袭清初特别是乾嘉以来隶书以汉碑为取法对象和审美范式的书学传统,广泛从两汉四百年碑刻遗存中汲取养料,以汉碑之“专”和汉碑之“博”成就其鲜明、丰富的个人风格。在隶书方面,刘文华颇有建树。他的隶书趣尚古朴雅正,寓巧于拙,直面“展厅时代”而能深刻保持警醒,不使偏离书法的文化属性,其晚年达到一生创作的高峰,作品面目变化多端,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表现出艺术创造力。他一生从不满足于既有成绩,直到他生病住院之前还在临池不辍。隶书之外,刘文华在行草、魏碑、唐楷、小楷等体上也用功颇勤,所作以古质见长,迥异于时风。

本次展览的主题——“理·法·意”,简言之,即“守理”“循法”“拓意”,是刘文华书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他十数年在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岗位上通过教学实践总结出来的艺术实践方法,也是对植根传统、守正创新的深层诠释,对书法界具有深远影响。

将人文气象与笔墨技巧完美结合

刘文华的作品超越单纯的汉字书写,笔墨间流淌的意味深远,不仅融合了传统碑版的韵味与时代需求,更将人文气象与笔墨技巧完美结合。他的书法作品,为当代书法创作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启发了我们如何用现代笔墨诠释古代碑帖的韵味,同时也提醒我们如何在时代背景下,为书法注入人文气息。

中国文联书法艺术中心副主任兼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主任高庆春认为,刘文华先生把书法视为生命的一部分,通过一生不懈追求形成其晚年灿烂的艺术境界,其书法理念、创作实践和在书法教育事业上的辛勤耕耘,对当代书坛产生了许多正能量的影响。他还深情回顾了与刘文华先生的交往故事,勉励其学生们学习和发扬先生为人为艺的精神,取得更大成就。

广东省书协副主席、深圳市书协主席李静对本次展览选择在深圳举办表示欢迎和感谢。他表示,展览承载着大家对刘文华先生的缅怀,也是对其艺术的梳理和研究。“刘文华先生在根脉上坚守经典,在面目变化中彰显聚焦点,在不断求新中始终保持激情和活力,给我们以不尽的启迪和思考。”

罗湖美术馆馆长于延丰在致辞中,阐释了刘文华“理·法·意”书学思想的内涵,分享了刘文华生前在深圳、在罗湖的经历以及与特区书界朋友们的深厚情感。他表示,刘文华先生生前非常喜欢深圳开放、包容、富有青春活力的人文环境和“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2015年退休后更长期寓居岭南,多次在罗湖区和罗湖美术馆开讲座、办展览、作示范,传道授业,让深圳的书法作者、书法爱好者受益匪浅。

据悉,该展将持续至9月21日。

编辑 李斌 审读 桂桐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林捷兴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春芳/文 胡蕾/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