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部聚焦龙岗区产业发展历程与创新实践的新书——《向“新”力:从工业园区嬗变看龙岗新型工业化场景创新》(简称:《向“新”力》)出版发行,通过对龙岗区10个典型产业园区的深入剖析,全景展现了龙岗从传统制造向高端智造、从单一园区向创新生态的跨越,生动诠释了“场景创新”如何激活产业动能、赋能新质生产力,为区域工业化转型提供了宝贵样本。
以园区为镜:映照“中国工业第一区”的迭代轨迹
龙岗连续7年位居中国工业百强区之首,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工业第一区”。作为深圳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龙岗区规上工业占全市比重连续多年位居第一,2024年,龙岗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464.7亿元,同比增长9.4%,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的20.4%,全区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460家,连续7年获评全国工业百强区榜首。
园区是龙岗工业发展的“基因载体”,《向“新”力》以园区为切口,梳理出一条清晰的区域产业升级脉络。书中选取的10个园区各具代表性,既有从旧村厂房蝶变而来的产城社区,也有专精特新企业扎堆的产业园区,更有融合低碳、AI等新元素的未来园区,共同构成龙岗工业从“规模扩张”到“质效提升”的立体画卷。
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到,龙岗的园区发展始终与时代同频。早期园区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通过低成本土地承接产业转移,形成“村村有厂房、户户搞生产”的格局;随着电子信息产业崛起,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配套园区涌现,构建起紧密的产业链生态;如今的新型园区则突破物理空间限制,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创新综合体转型。这种迭代轨迹不仅是空间形态的变化,更是发展理念的革新——从“筑巢引凤” 到“生态育凤”,园区已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载体。
书中特别关注到园区与产业的共生关系:龙岗工业产值的持续攀升、产业门类的不断丰富,均以园区为重要依托。全区产业园区贡献的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成为稳增长、促创新的“压舱石”。通过一个个鲜活案例,读者能清晰地看到,龙岗如何以园区为支点,撬动整个区域产业能级的跃升。
场景创新为钥:解锁新质生产力培育的龙岗路径
在AI重塑全球产业格局的背景下,龙岗提出“All in AI”战略,《向“新”力》深入解读了这一战略落地的“场景密码”——以场景创新打通技术转化、产业融合、生态构建关键环节,让新质生产力在园区土壤中自然生长。
书中揭示,龙岗场景创新遵循“需求导向—技术适配—生态共生”逻辑。需求端,园区运营者深入调研企业痛点,定制生产空间与服务体系,而非简单建设标准化厂房;技术端,积极引入AI、区块链等新技术,改造传统生产流程,催生新业态;生态端,搭建资源对接平台,促进企业协作,形成“上下楼即上下游”的高效产业链。
这种创新在不同园区呈现出差异化特色:深圳·星河WORLD园区构建“孵化-加速-产业化”全周期服务链,并促成园区内企业合作;大芬油画村用AI工具赋能传统工艺,聚焦数字文创;龙岗智慧家园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企业数据互通,主攻智能制造;深圳国际低碳城布局绿色低碳等新赛道,以场景试验带动产业孵化。
数据显示,2024年龙岗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2396.96亿元,同比增长10.2%,相关企业2843家,增加值占GDP比重40.6%。园区内的应用场景创新让龙岗的产业体系既有“老树发新芽”的传统优势升级,也有“新树扎深根”的新兴产业崛起,共同构成龙岗“3+4+N”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丰富内涵。
经验启示为桥:构建新型工业化的区域样本
在新书首发式上,学界专家与业界代表的热议凸显了《向“新”力》的实践价值。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刘国宏指出,龙岗园区的嬗变印证了工业园区在产业聚集、成本降低、规模效应释放中的关键作用,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了有益借鉴。
该书的启示意义体现在三个层面:其一,政府与市场协同发力——政府以政策引导明确方向,市场主体以灵活机制响应需求,形成“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 的良性互动;其二,平衡存量更新与增量拓展——在土地资源约束下,通过旧工业区改造盘活存量,以创新模式拓展产业空间,实现集约发展;其三,技术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既注重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更通过产权保护、要素配置等制度创新为技术落地扫清障碍。
值得关注的是,龙岗区着力提升高品质产业空间,打造高标准产业空间。例如,深圳工业软件园加速建设,未来将成全省重点工业软件基地;比亚迪全球研发中心计划投资200亿元,聚集6万研发人员,成为科技创新资源集聚的核心载体。这种“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定力,兼顾短期效益与长远发展,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经验。
当前,龙岗正以“向新而行”的姿态,将园区打造成AI技术应用试验场、新产业培育孵化器。《向“新”力》的出版不仅是对过往发展的总结,更吹响了未来创新的号角。随着书中经验推广,龙岗“以园区兴产业、以创新促转型”的实践,有望为更多地区工业化升级提供可复制方案,推动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迈向更高质量发展阶段。
编辑 李璐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