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由龙岗区委宣传部(文明办)、岭南书院·深圳鹤湖书院主办的“山河文明说”系列品牌研学活动——“深蓝守护:海陆共生与净护公益行动营”圆满完成。来自南方科技大学的30名大学生走进大鹏半岛坝光银叶湿地公园、海贝湾桨板训练基地,以“海洋公益+自然教育”为核心形式,在观察、净护与沉浸式体验中感悟山河文明肌理,践行生态文明使命,完成了一场“青年与海”的双向奔赴。
潮间带课堂:从微观世界读懂“海陆共生”
活动当天上午,大学生们在坝光自然学校导师的带领下踏入潮间带,近距离观察红树林、贝类、蟹类等湿地生态系统。大家俯身轻拾贝类、追踪蟹类踪迹,用相机记录湿地生态细节,再通过显微镜与观察卡放大海洋生物的微观形态——从寄居蟹的螺壳纹理到红树林的呼吸根结构,每一处发现都让“海陆共生”的理念变得具体可感。
在创意共创环节,学生们以潮间带常见的招潮蟹为原型,手绘、拼贴出形态各异的蟹类图腾。这些兼具青春活力与生态思考的作品,不仅是青年艺术表达力的展现,也成为岭南书院·深圳鹤湖书院智创交流成果的鲜活载体,为后续“山河文明说”系列活动的公益倡议,积累了鲜活的视觉素材与创意灵感。

净滩行动:让垃圾“变身”环保符号
午后,活动转场至大鹏桨板基地,碧海浪花间开启了一场“行动中的环保课”,让山河文明认知与生态文明理念真正从思维落到行动。净滩环节中,学生们手持分类夹与环保袋,沿滩涂行走,细致捡拾塑料瓶、废弃鱼钩等垃圾。每类废弃物都经过严格的材质分类、称重登记,最终形成清晰的海洋垃圾数据记录。更具创意的是,大家以捡来的旧网球为“眼睛”,用残缺塑料瓶、废弃渔网拼出鲸鱼的身体轮廓——原本污染环境的垃圾,在巧手下变成呼吁海洋保护的艺术装置,让“环保不是终点,而是新生起点”的理念直观落地。
“以前总觉得海边垃圾是小事,直到亲手捡起带锈的鱼钩才明白,这些‘小垃圾’其实是海龟、海鸟的‘隐形杀手’。”参与学生的感慨道出行动初衷,“如果每个人都少丢一点、多捡一点,海洋生态就能少受一份压力,未来我也会带动身边人加入护海行列。”

桨板体验:在浪花中感受“自然之重”
换上专业救生衣,学生们在教练指导下踏上桨板。初次尝试时,不少人因重心不稳摇晃跌水,但没人中途放弃——调整姿势、稳住呼吸,一次次练习后,大家终于能独立划行,让桨板平稳掠过海面。“当我触碰到清凉海水时,才真正懂了这片海的‘澄澈’有多珍贵。”一位学生说。海风裹挟着欢声笑语,桨板划过的水痕与远处的海岸线相映,不仅定格了青春活力,更让“人与自然共生”的道理,通过亲身体验深植于心。

本次“深蓝守护”行动营,依托岭南书院·深圳鹤湖书院构建“智创全链条赋能”模式:以高校人才为纽带,海洋为自然课堂,公益为桥梁,通过“前置理念引导-中期实操指导-后期成果转化”的全流程支持,让青年在触摸山河肌理中感悟文明底蕴,在亲身实践中深化生态认知,搭建起“认知-体验-智创-行动”的完整链路,既唤醒了青年群体的海洋生态保护意识,也为他们搭建了深度参与社会实践的平台,助力青年学生将学术思考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环保行动力。

据悉,“山河文明说”系列品牌是龙岗区委宣传部(文明办)依托岭南书院·深圳鹤湖书院打造的精品文化活动。作为其中的研学品牌,“鹤湖一行·走读山河”立足鹤湖深厚的文化根脉与书院人文精神的同时,走出鹤湖探寻深圳独特的山河文脉与城市肌理。后续该活动还将联动更多优质文化资源,打造更多沉浸式、流动式的研学活动,让更多人走出课堂、走进山河,感悟山河文明的深厚底蕴。
编辑 秦天 审读 吴诗敏 二审 桂桐 三审 潘未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