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吉华街道破解小散工程监管难题,隐患处置效率提升16倍

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罗实宜 文/图
10-21 18:17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数量多、分布广、队伍小、规模杂、管理存在盲区……小散工程和零星作业的监管难题长期困扰基层治理,日前,龙岗区吉华街道创新推出的“智能感知+协同共治”监管模式正式亮相,已在辖区招商臻城社康等多个工程项目中成功启用,目前完成17个工地部署,实现高风险小型工程全覆盖,为破解监管困境提供了有效方案。

在吉华街道的工程项目现场,“请佩戴安全头盔”“请勿吸烟”“禁止使用明火”等语音播报不时响起,精准提醒工作人员规范操作。这一智能提醒源于街道部署的60余个AI摄像头及扬声器,这些设备搭载 14 类专项算法,针对 “作业现场吸烟”“未戴安全帽”“人字梯登高作业”“明火”“人员倒地” 等常见安全隐患,构建起全方位的智能感知系统,实现对辖区小散工程的实时智能监控。

该系统将现场安全事件划分为隐患、工单、事故三个等级,建立差异化处置机制:对于隐患级别事件,AI 摄像头识别后实时回传至 AI 监管平台,平台立即通过现场语音提示、远程喊话等方式督促工人自我整改;若隐患长时间未整改或发生较高风险事件,系统自动推送工单给工地负责人,要求其牵头整改;若工单级事件仍未及时处理或发生严重事故,系统则直接推送信息至相关执法部门,由执法人员到场处置,形成完整的隐患处置闭环。

为强化监管效果,吉华街道还将企业安全积分纳入工程招标评审体系,积分优异的企业可获得政策倾斜,以此激励企业主动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对于工单级及以上事件,系统会根据处置率、超时率等关键指标,结合日常巡查人员的问题排查情况,综合评定工程得分,对得分偏低的工程开展约谈警示。同时,街道建立 “企业自查(60 分钟内响应)— 社区督办(超时预警)— 执法介入(24 小时兜底)” 的三级闭环管理流程,进一步升级协同共治机制,2024 年辖区小散工程重复隐患同比下降 67%,闭环管理成效显著。

值得一提的是,吉华街道首创“声光联动”预警机制,通过现场自动播报整改指令,实现“发现—预警—处置”秒级响应,真正达成“情况看得见、指令听得着、位置找得到”的监管目标。据街道城市建设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该智能感知系统隐患识别准确率高达 95%,能在 10 秒内将预警信息同步推送至街道、社区、企业及个人四级监管平台。依托大数据分析,街道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利用历史数据精准研判高风险时段(如暴雨季事故概率上升 32%)和高发问题类型(如未戴安全帽占比 38%),提前部署专项巡查,有效防范事故发生。系统每月生成安全指数报告,为工地分级管理、保险浮动费率调整等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安全生产管理向精细化迈进。

自“智能感知+协同共治”监管模式实施以来,吉华街道安全生产治理水平显著提升:隐患处置平均时效从 3.2 天大幅缩短至 4.8 小时,效率提升 16 倍;执法人力投入减少 62.5%,监管成本有效降低;企业自查自纠率从 41% 提升至 89%,形成主动防控的良好氛围,成功破解了小散工程和零星作业的监管难题。

编辑 刘彦 审读 秦天 二审 桂桐 三审 陈晨

(作者: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罗实宜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