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逼近的预警声中,深圳全城进入严阵以待的应急状态。在龙岗区横岗街道塘坑社区的老巷里,有一抹抹“红”格外醒目——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们迎着渐起的风,挨家挨户叩响房门。他们要赶在狂风暴雨扑来前,把安全和暖意,送到独居老人、残疾人和困境儿童的身边。
“阿叔,听得出您声音有点哑,台风要来了,家里缺不缺东西?有没有需要我们帮忙的?”电话那头,70岁港籍独居老人的回应带着几分迟缓,也藏着一丝孤单。老人在这边没亲人,腿脚也不方便,早就成了社区工作人员“记在本子上、放在心尖上”的牵挂。电话刚挂,横岗街道公共服务办的工作人员和塘坑社区的负责人就拎着应急手册往老人家里赶,生怕晚一步就有疏漏。
推开老人家门时,老人正坐在窗边望着外面的天,眼神里有点慌。“阿叔别担心,我们来帮您把家里检查一遍。”工作人员蹲在老人身边,一边说着防台风的注意事项,一边起身查看门窗——窗户扣得牢不牢,阳台的杂物会不会被风吹落,就连应急手电筒的电池有没有电,都仔仔细细试了一遍。看到老人家里的应急食品不多,又特意叮嘱“缺啥随时打电话,我们马上送过来”,指尖把窗户缝摸了一遍,确认没有漏风的地方,才放心地往下一户走。
随着深圳市“五停”通知一发布,社区办公室里的气氛又紧了起来。“老人出门不方便,‘五停’之后买不到东西,吃饭该怎么办?”这句话刚说出口,几个穿红马甲的志愿者就拿起外套:“我们去送!”彼时风已经刮得有点急,雨点子砸在伞面上“噼里啪啦”响,志愿者们抱着八宝粥、面包和矿泉水,深一脚浅一脚往老人家里跑。当老人接过还带着体温的食品袋时,攥着志愿者的手连说“谢谢”,红马甲们笑着摆手:“您好好待着,我们之后还来看您。”
这哪里是一次临时的帮忙?更像一场没停下的守护。塘坑社区很快和物业管理员碰了头,定下了台风期间“每日必访”的规矩——每天,志愿者都会准时敲开独居老人、残疾人家里的门,不只是检查安全,还会陪老人说几句话,问问有没有需要帮忙的小事,稳稳守护这些需要关爱的独居老人。
风越刮越猛,雨越下越大,可横岗街道的街巷里,暖心事却一件接一件。在四联社区,红马甲志愿者们扛着油、提着米,往大病初愈的居民家里走。进门先把油米轻轻放在厨房角落,又帮着把窗边的花盆挪到安全处,坐下陪居民聊了会儿天,鼓励他“好好养病,台风天有啥问题随时找我们”,临走前还把门窗再加固了一遍,确保万无一失。
松柏社区那边,工作人员刚接到商户的求助电话——“店里门口容易积水,急需挡水沙袋!”挂了电话,几个人立马扛起沙袋往商户那跑,裤脚溅上了泥点也没在意,赶在雨水漫进店里前,把沙袋整齐地堆在门口。商户握着工作人员的手说“太及时了”,他们擦了擦汗:“这是我们该做的,有需要再喊我们。”
有人说深圳是座“快节奏”的城市,可在台风来袭的日子里,横岗街道的“红马甲”们却愿意慢下来——慢到俯身听老人说一句心事,慢到帮居民把花盆挪到安全处,慢到扛着沙袋跑遍街巷。他们用敏捷的行动应对台风的紧急,用细致的关怀传递社区的温度,把“以人为先”的担当,藏在每一次叩门、每一次送物资、每一次叮嘱里。
这场风雨里,他们守护的不只是居民的安全,更是一座城市的温柔——是“你有需要,我马上到”的承诺,是“再小的事,我们也放在心上”的在意,是横岗街道里,那抹永远为群众亮着的“马甲红”,让每一个人在风雨里,都能感受到稳稳的幸福。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郑丽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