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啦!
9月1日,全国各地学校陆续开学
新学期 新气象
三科教材“上新”、延长至“课间15分钟”
……
这些变化将影响校园生活!
中小学教材上“新”
有哪些变化?何时使用?
今年秋季开学起,全国小学和初中启用新修订的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统编教材。
在内容安排上,新修订的统编教材体现了几大变化:

全面系统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
突出文化育人功能,进一步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学习内容。例如:语文教材增加了红色经典篇目,新选入了《雷锋日记二则》《井冈翠竹》等课文。
语文教材增选了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篇目,如反映黄文秀事迹的《青春之光》;反映新时代航天员、戍边英雄、科学家、教育家、一线劳动者事迹和精神的篇目《航天员写给孩子的信》《“蛟龙”探海》等。
进一步推进国家安全教育、法治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等相关重大主题教育内容进教材。例如:历史教材新增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和对越边境自卫还击战等内容。
新修订三科统编教材何时启用?
2024年秋季学期起,首先在全国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使用;
2025年,小学一、二、三年级和初中一、二年级使用;
2026年,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年级全部完成替换。
延长至“课间15分钟”
把“户外阳光”还给孩子
近年来,中小学“课间十分钟”消失现象引发社会关注。今年5月,教育部发文整治挤占“课间十分钟”等行为,明确规定严禁违反国家规定的学生睡眠时间安排学生作息,或以各种方式挤占学生“课间十分钟”休息。
6月11日,北京市门头沟区妙峰山民族学校学生在进行“宝物争夺战”比赛。
8月30日,北京市教委发布消息,从今年秋季学期起,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将对课间安排做出整体统筹优化,原则上落实15分钟课间时长,引导师生走出教室、走向户外、走进阳光。
除了北京,针对课间时间,天津、青岛李沧区此前已进行过相关优化。
2019年,天津市将小学课间时间从10分钟调整为15分钟。今年4月,天津新修订《提升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十条措施》,进一步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学校每天上、下午要各安排不少于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并确保小学生15分钟课间活动时间、中学生10分钟课间活动时间。
天津一小学,课间学生齐跳街舞。资料图
2023年11月开始,青岛市李沧区率先开展小课间活动改革,在小学试点推广15分钟小课间,在保障学生基本所需前提下,设计主题明确、健康有趣的文体活动,丰富小课间内容。青岛市李沧区教育和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试点效果非常不错,后期将在全区中小学广泛开展大课间活动的基础上,“一校一案”,鼓励各校延长课间时间至15分钟。
支持教师积极管教
维护教师教育惩戒权
一段时间以来,由于各种原因,出现了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偏松偏软,甚至不敢管现象。今年8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发布,明确维护教师教育惩戒权,支持教师积极管教。
《意见》指出,学校和有关部门要依法保障教师履行教育职责。依法惩处对教师的侮辱、诽谤、恶意炒作等言行,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学校和教育部门要支持教师维护合法权益。
为教师减负松绑
未进白名单事项不得进校园
近年来,一些与教育教学无关的社会事务频繁进入校园,加重了教师负担,影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8月29日,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俞伟跃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目前全国各省均公布了进校园“白名单”。
教育部负责人表示将常态化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工作:
通过制定准入标准、建立审批报备制度、规范过程管理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为基层减负。
凡是影响学校正常教育教学、宣传不良价值导向以及含有商业行为的活动一律不得进入校园。
未列入白名单的事项一律不得进入校园,确需增加的,须严格履行审批报备程序,且不得突破当年计划总量。
近日发布的《意见》提出,大力减轻教师负担,统筹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精简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为中小学、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减负松绑,充分保证教师从事主责主业。
保障师生饮食安全
倡导学生餐食减油减盐减糖
8月29日,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2024年秋季学期学校食品安全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部署各地做好2024年秋季学期学校和幼儿园食品安全工作,保障在校师生饮食安全。
《通知》要求:
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实行大宗食材公开招标、集中定点采购制度和评价退出机制,定期公示有关情况;
学校食堂要合理布局各环节流程,设置食品贮存、初加工、切配、烹饪、餐用具清洗消毒等场所;
严格落实中小学校(幼儿园)相关负责人陪餐制度;
要开展食源性疾病预防和营养健康宣传教育,倡导学生餐食减油、减盐、减糖。
全国首部!
中小学校外实践教育法规出炉
《上海市中小学校外实践教育促进规定》今起实施,这是全国首创针对中小学校外实践教育的一部地方性法规。
校外实践教育指中小学(含中等职业学校)根据培养目标,以提升各类素养为主要内容,组织本校学生在校外通过参观体验、实践探究等多种形式开展的实践教育活动。
《规定》明确:
上海的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本身承担相关职责的单位要发挥校外教育实践的示范作用。
同时,上海各场馆应当为学校提供支持和帮助;鼓励社会力量开放或者建设校外实践教育场所。
上海还将对校外实践教育场所实行分级管理,推动建立校外实践教育场所资源库。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上海要求开学2周内不得组织纸笔测试
上海市教委近日发布消息称,各中小学不得以学生暑假作业是否完成作为新学期学籍注册依据,对布置的暑期作业要给予反馈,统筹控制好学生的作业量。重申开学2周内不得组织纸笔测试,不得随意加重学生课业负担。
(央视新闻综合半导都市报、光明网、中国新闻网)
编辑 孔盼成 审读 张蕾 二审 关越 三审 张颖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创新之城深圳,也是“爱阅之城”,多年来一直深耕全民阅读。在地铁、公交上,在公园草坪、长椅上,在各具特色的书店、书吧里……你经常能在各种各样的地方,看到深圳人读书的身影。从社区的公共图书馆、街边的“24小时书吧”,到连续举办25届的“深圳读书月”,文化的力量正“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一起来分享你在深圳遇到的美丽读书瞬间——可以是你在通勤地铁上,读散文的片刻惬意;可以是你周末在莲花山公园,铺块餐布边晒太阳边翻书的悠闲;也可以是你深夜路过24小时书吧,透过玻璃看到陌生人专注读诗的温暖剪影~让我们一起收集这些闪光瞬间,让书香在交流中传递,让更多人感受这座城市的文化温度! 【本期话题】#爱读书的深圳人# 【活动礼品】有你“圳”好深圳盒子、帆书“李蕾讲经典”月卡 【活动时间】即日起-9月20日 【参与方式】在鹏友圈带话题分享你在深圳遇到的美丽读书瞬间,我们将根据动态的质量、评论数、点赞量选出3位用户分别送上有你“圳”好深圳盒子1份和帆书“李蕾讲经典”月卡1份。 【兑奖方式】活动结束后我们将为入选用户发送短信收集领奖信息,请您注意查收。
#爱读书的深圳人#那些在书店角落里安安静静读书的人,这么多年了竟一直都在。城市行色匆匆,人人奔跑,也会为了阅读停下来,得一份从容自在。
9月5日,作家易中天在自己的社交平台账号上发文,希望网友帮忙寻找两个曾在地铁上读书的男孩。他想请他们看电影《三国的星空第一部》,并参加电影的首映式,而其中一位小男孩就来自深圳。万能的鹏友们,如果你们认识这位2023年3月16日在深圳地铁5号线读《曹操》的小男孩,就快来鹏友圈带话题分享你的线索吧!提供有效线索的鹏友将获得读特新闻送出的有你“圳”好深圳盒子和帆书“李蕾讲经典”月卡一份哦! 【本期话题】#帮易中天寻找深圳小孩哥# 【活动礼品】有你“圳”好深圳盒子&帆书“李蕾讲经典”月卡 【参与方式】在鹏友圈带话题分享关于在深圳地铁读《曹操》的小男孩的线索,核实有效即可获得有你“圳”好深圳盒子&帆书“李蕾讲经典”月卡一份 【兑奖方式】活动结束后将通过短信形式收集您的领奖信息,请注意查收。
学生基础,老师就不基础。你有没有遇到印象特别深刻的老师?他可能是自习课时在窗外悄悄探头的“巡逻兵”,可能是理化课上大显身手的“发明家”,可能是地理课上徒手画地图的“写实派画家”…… 即日起至9月8日中午12时,带话题发布视频动态,分享你和老师之间发生的有趣或难忘的事,就有机会赢取深圳礼盒、美团骑行卡、帆书月卡等好礼! 【本期话题】#我那“不基础”的老师# 【活动礼品】深圳礼盒、美团骑行周卡、帆书“李蕾讲经典”月卡 【活动时间】即日起至9月8日中午12时 【征集主题】(二选一) ①我的老师是什么样的 ②老师我想对你说 【发布形式】视频动态,视频为mov或mp4格式,竖屏拍摄更佳,时长30秒以内。 【参与方式】活动时间内带话题#我那“不基础”的老师# 发布视频动态,经评选后即可获得大奖。
你试过这样漫游深圳吗?不用挤地铁赶时间,不用纠结在哪里停车,一辆单车就能载着你钻进深圳的街巷与绿道里~读特新闻联合美团.带你解锁一场特别的深圳骑行漫游季,即日起至9月11日,来读特客户端就能参与大转盘抽奖得【美团骑行卡周卡】福利! 活动奖品: 一等奖 美团骑行周卡1张 二等奖 帆书“李蕾讲经典”月卡 三等奖 读特积分50 活动规则: 1、每个账号每天免费抽3次; 2、免费机会用完后,消耗50积分获得5次抽奖机会; 3、中奖后请准确填写联系方式,我们将把兑换方式和兑换码以短信形式发送至您手机,请注意查收; 4、骑行卡兑换码有效期至9月26日,请及时兑换,逾期无效,视为放弃并不予补发;兑换后7日内可不限次数畅骑,每单60分钟内免费,超时需另行支付差额; 5、一个兑换码只能兑换一张VIP卡,重复兑换将导致兑换码失效; 6、若因您个人信息填写失误,导致您未能收到短信的将不予重发。
- 友情链接: 深圳新闻网
- 粤ICP备10228864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917号
- Copyright @1997-2023 深圳特区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