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西南边,海天相接处,是一条顺滑的海岸线,平静的海湾拥着陆地。就在这个叫大铲湾的地方,一所学校已经建好,它叫“明湾”。
这是一所新的学校,涵盖幼儿园到高中阶段,它想陪伴孩子们成长为独立的个体,不断自我探索与发现,看见教育本来的样子。校园里的风铃木,和教学楼波浪形状的玻璃幕墙,都在昭示着它的不一样、它与深圳这座城市的连接。
这也是一所建得很认真的学校。创校者们从各地奔赴而来,怀抱现实与理想,从岛上荒地中把它建起来,成为现在你看到的样子——它怀着雄心,根植于创新的土壤,面向千变万化的未来。
陈一丹基金会发起人、腾讯主要创始人陈一丹说,“教育的未来就是人类的未来。”此刻,它张开怀抱,欢迎新一代的孩子们。
明湾学校全景。
1
一所自然生长的学校
这所学校诞生的背景,是现实与理想的一拍即合,恰逢其时。
2019年,腾讯拍下前海大铲湾的一半地块,在这里,腾讯总部园区正式落地。这座立体城市试验场里,有文体中心、会议中心、展览馆、海滨公园,还有两块教育用地,但具体怎么用,没确定。
正在大家讨论时,陈一丹提出了他的想法——建一所学校,“创办一所时代需要的学校、家长学生认同的学校,一所具备长效生命力和可持续影响力的学校。”
“但要办这所学校有两个前提。”从办校之初,有两件事陈一丹就很明确。首先,这所学校的目标不是为了赚钱,所有收益都只有一个流向,那就是支持学校发展;其次,这所学校一定不是任何创办方的子弟校或旗下机构,而是一所向社会开放的、可持续发展的独立学校,“它有自己的一条命”。
所谓时代需要,意味着这所学校一定不是简单地延续传统教育模式,而是回应社会的发展趋势、教育的现实挑战;所谓长效生命力,意味着它一定能持续满足学生、家长和社会的需求,会创造出它的价值。
刚听到陈一丹关于建校的想法,团队成员们“很吃惊”,以前没听他提过这事儿。但了解陈一丹的人知道,这个设想出乎意料又情理之中。办一所学校,是他教育理想的一脉相承,是水到渠成。现在,只是时机到了。
创办新学校的决心,来自陈一丹对深圳的感情——他年少时就跟着父母来到深圳,在这里长大、上学、成家、创业。腾讯的几位创始人同样如此,从深圳中学再到深圳大学,他们共同见证时代的浪潮与奇迹,对这座城市感情很深,想为它做些贡献。
与北京、上海等地相比,深圳教育资源还有发展的空间;另一方面,大湾区科技人才集聚,呼唤好的国际化教育。这件事应该做、值得做、有意义。
而且在过去十年,陈一丹和他的团队,一直在探索教育的进路与可能。2013年,他卸任腾讯管理岗位,宣布“退休”,一头扎进互联网公益与教育事业,先是捐资20亿人民币办武汉学院,2016年又捐赠了25亿港币,设立了全球奖金最高的教育奖“一丹奖”,寻找并支持最优秀的教育实践与理念。2018年,捐赠腾讯股票成立慈善信托,聚焦推动教育发展。
深圳市民最熟悉的,或许是在福田区政府的支持下,腾讯基金会作为社会力量支持发展的明德实验学校。它于2013年开学,很快成为福田区数一数二的学校,也因为教育创新的探索而知名,并发展为一所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教育改革标杆学校——深圳明德实验学校(集团)。它倾注了陈一丹和团队很多心血,或许你见过一张动人的照片——那是在一辆黄色的校巴上,陈一丹穿着西装、面带微笑,扶着手站在车门边,孩子们透过窗户,从车里往外望,每个人都是一张天真活泼的脸。
多年来,陈一丹也一直在走访国内外大学、拜访教育专家……陈一丹基金会的一位工作人员说,2019年,他们跟着陈一丹,开始做田野调查,去了很多有代表性的国家,包括新加坡、芬兰、丹麦……也去了国内多家知名学校,还看了本土的许多创新教育项目。这都是他山之石。
从办高等教育,到办全球教育奖,再到公办基础教育学校的实验,此刻,理想终于走到最深处——办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全人教育,真正成体系地培养人的成长。
确定要办学,第一步怎么做?在陈一丹看来,创校首在立制,机制是基石,文化是基因。
明湾学校是一所独立的非营利民办双语学校,由陈一丹基金会、腾讯、上海景致创办,并由三方共同发起成立的深圳市明湾教育基金会举办。学校涵盖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的全日制及寄宿制(高中)教育。
要做到独立,需要好的机制、治理结构,让学校能按照教育规律自然生长与发展。学校实行理事会治理下的校长负责制。作为非营利学校,所得收入全部用于办学,创办方也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支持明湾教育基金会创办明湾学校,持续推动学校的发展与创新。
基金会办学,是难而正确的道路。大家都感受到,从无到有办一所学校,殊为不易。但在最困难时,大家也都知道,还有一个最乐观的人——陈一丹,他不会放弃。只要是他认定的、对的事,“他有他的坚持”。
陈一丹博士为明湾学校题写校名“明湾”。
2
什么才是面向未来的最关键能力?
打下地基,浇筑好框架,实体的校园慢慢建起来了。于无形处,思想也在生长。
一份记录了明湾学校使命、价值观、校训的文件,能看到办学团队有多慎重——从2024年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最后到9月10日,版本更新了10多次,最终定稿。
10多个版本,背后是一场场的共创会。学校的三个创办方、创校团队、教育专家,校长、学生和家长……不同背景的人围坐桌前,主题集中于一件事:明湾学校,办学理念是什么?它应该有什么样的使命和价值观?
形而上的讨论、灵魂的碰撞,一次次讨论,反反复复修改,较真到一度引发了内部的疑问。
办学理念如此重要。在明湾创校之初,这是陈一丹最关注的事情。每次会议,他总会提起。一次内部会议上,他解释了自己的这种关注,“因为它关乎我们想办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培养怎么样的人?也确保我们办学的主航道、大方向不会跑偏。”这是学校的灵魂,是一切的锚点。
最终的讨论结果,来自头脑和心灵的碰撞,来自对全球不同理念的学习,也来自学生和家长们的最朴素的观念——
首先定下的是校名。“明湾”,跟它所在的大湾区有关。“如同在夜航的飞机上,俯瞰一片湾区,湾上明亮璀璨,内心温暖光明。”这个名字一提出来,大家都很喜欢,“而且我们是真的在海湾”。
接下来确定的是学校的使命,“承传统之滋养,为未来而创新”。这同样有明湾自己的特色,它起于东西文化融汇之源,立于未来科技兴盛之地。明湾的孩子,应该既有传统的底蕴,又有全球视野。
然后是价值观:善良、强身、包容、创造。
关于价值观,大家很早就达成了共识:明湾的学生从幼儿园到高三都有,因此,价值观应该简洁明了、回归本质,让最小的孩子都能听懂。
“善良”是最早达成共识的价值观之一。2024年3月的一次会议上,一位家长提出来,他最希望孩子是什么样的人?首先就是善良。大家都很赞同。追问随之而来,为什么善良如此重要?这几年大家普遍感觉,在面临更多的冲突和不确定性时,一个善良的人会以共情对待他人与世界,更笃定,更有心理韧性。陈一丹总结说,“一个人能展现出(善良)这种本性时,自然会感到幸福,反过来会促进社会的健康”。
另一个价值观是“强身”。学校有责任帮助下一代了解自己身体,管理好健康,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好好锻炼,选择健康的食物。这不在常规的考试范围内,却是孩子们一生能活得丰盈的关键所在。
随后是“包容”和“创造”。包容,代表一种谦逊精神,孩子们应该学会倾听不同意见、接纳人与人的差异,尤其在国际化的环境中,这点非常重要。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是,办学团队去了深圳的小学发问卷,询问小学生:哪些词你们能听懂?有小朋友回答说,“包容”是什么,就是我做错事,妈妈不会生气。还有三年级的学生说,“如果每个人都很包容,世界就不会有战争。”
创造,同样不简单——人要先知道方向,知道自己要去哪里。它是面向未来、打开无限可能的通用能力。新一代人,将留下自己的印记。
最后确定的是这所学校的校训,“明德自由,奔流不息”。明德,出自“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而自由是东西方文明的共同追求。它怀着某种希望,希望从明湾走出去的孩子们,勇于创造,终身成长,既能包容百川,又能奔涌向前。
建造使命、价值观的过程,与建造校舍同样艰难,这是一种思想的攀登。2024年春天,筹备这一切时,陈一丹曾就此赋诗:
明德大湾,自由心灵。
日出光芒,星空轮转。
山水汇聚,启蒙奋发。
通达世界,奔流不息。
在他和他的同事们看来,无论孩子还是学校,他们都会走得比自己更长远,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正因为此,这所学校希望给每一个人最合适的教育,让他们得到滋养一生的教育支持。这会为孩子们的一生,打下明亮的底子。
3
“头脑的大师”,站在学生背后的人
好的学校关键靠文化、机制,最终也是靠校长。
如果学校是一艘大船,那么校长就是船长,他要带着这艘大船下海试水、扬帆起航。
明湾创校团队对校长有自己的想象。校长,要有本土经验又要有国际视野,关注当下又能看到未来。校长应该是务实的理想主义者,能够团结人,把事做成。经验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教育视野和直觉,要有Vision、Ideas、Passion,要有远见,要有想法,正确行事但不乏激情。
长长的候选人名单,漫长的遴选……直到2024年春天,方泰德(Ted Faunce)正式接受邀请,出任明湾学校常务校长。
方泰德身材高大,中文说得很好。他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拥有古法语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他当过大学老师,后来开始教中学、担任校长,他在美国、法国、越南都工作过。2006年,他出任香港汉基学校的校长,深受学生家长信任,学生们喜欢他,称他是“头脑的大师”。到现在,他已经在中国生活了近20年。
过去这一年,他和同事们花了很多时间思考,什么是好的教育,以及在明湾,好的教育应该是什么样子?
其中一个核心问题,无论学校、家长还是学生都会关心——作为一所双语学校,明湾的双语教育怎么做?
正因为在全球多家双语学校工作过,方泰德明白,真正的双语教育,要让孩子两种语言都讲得好、说两种语言时都很自信、在两种文化中自在地穿梭,这有多难。以他几十年的工作经验来看,很多学校自称“双语”,但其实只是一种市场推广手段,“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在方泰德看来,外语学习,更重要的可能是环境,是课堂之外的世界,每个细节都很重要,学校开会用哪种语言?学校的宣传资料用什么语言?上课时老师先讲英文、再用中文翻译,还是只讲英文?
他举了个例子:当学校的足球课上出现了一位外国教练,用英文教孩子们踢足球,他们一定会学得很快。身为一位语言学博士、长期的语言教育者,他知道,语言不仅仅是你来我往的交互,更多的是理解、是关系,是人和人怎么一起生活,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理解不同文化。
所以,在明湾课程的筹备会议上,你会看到,老师们不断地分析不同的语言教学模型:在孩子的不同年龄段,两种语言的时间分配如何变化?在持续不断的讨论中,框架慢慢浮现。
大家或许还会好奇,在琳琅满目的国际学校课程体系(IB、A-level、AP)里,明湾会选择什么?
一些共识也已经达成。方泰德说,明湾不会从课程体系的“货架”上取一个现成的来用,它一定是“定制款”,有明湾的特色。明湾幼儿园,通过融合前沿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大铲湾科技创新文化、终身学习等,来设计和提供个性化、创新性的幼儿教育,让孩子们能以自主、同理心和创造力,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为之奋斗一生。小学和初中课程,是建立在中国国家课程大纲基础之上,融合国际前沿教育理念和明湾特色,围绕六大核心学科展开,帮助学生建立完备的知识素养体系,文化归属感和包容性,同时以六大跨学科实践行动,让孩子们练习应对真实世界的能力和责任感。而高中将提供两种文凭路径,其一是明湾自主研发、融合中西教育精髓的“明湾特色文凭”;其二是享誉全球的国际文凭大学预科课程(IBDP)。
明湾学校团队合影。
4
毫米级的问题也要关心
今天,如果你去到已经建成的明湾校园,会看到一棵棵小树已经站在了园子里。它们会和孩子们一样,慢慢长大。
明湾校园的设计中标者,是帕金斯威尔(Perkins&Will)建筑设计事务所,它是世界一流设计事务所之一,已经成立90年,服务过世界多所知名学校,对如何设计教育公共建筑,有独到的见解。
它设计的明湾校园,放弃了传统的、方正的教学建筑模块,选择了自然灵动的“三叶草”造型。建筑外立面如起伏的波浪,与近处的大铲湾呼应,也应和了校训的那句“奔流不息”。
59000平方米的校园,有无穷的、需要在意的细节。
深圳的四季并不分明,但明湾的植被是经过仔细设计的,设计者们希望,孩子们能通过植物来感知季节——当校园里的香樟树开始落叶,孩子们会踩到掉落的果子,迸出深色的汁液,那意味着春天到了;夏天,小叶榄仁的枝叶伸展出树荫,帮孩子们遮阳,防蚊草也会发挥它的作用;到了秋冬季节,冬青树开始结红果,风铃木会开出粉紫色的花朵,这是深圳独有的颜色。孩子们爬上教学楼天台的种植区,会看到丰饶的花果,就在不远处,是大铲湾蓝色的海。
建设一所实体的学校,让所有孩子都能在其中感到自由与安全,这并非易事。
为此,办学团队引入了方方面面的专家,比如安全顾问、交通顾问、园林景观顾问、标识顾问,也去访谈家长,想知道他们会关心、在意什么。在设计中,毫米级的问题都会被注意到:比如学生上下学的交通动线怎么设计?厕所必须在教室多少米之内?楼梯和扶手设置成多高?
不做花架子。准确比美观更重要——过去一年多时间,办学团队一直在想,怎么打磨明湾的教室。比如,最初设计的黑板是嵌入式的,这并非最好的选择,限制了学生们讨论的自由,后来就换成了整面墙的黑板。
教室里的灯具,最初被设计成漂亮的圆形,用上了办公楼里常用的小射灯,但孩子们要高度用眼,灯光的照度、色温、频闪都有严格要求,要均匀且没有色差,圆形造型无法满足需求,最后还是换成了规范的教室灯具,它没有那么好看,但更好用。教室的空调,也按照孩子们最舒适的方式做了调整。
细节的关心,还从挑选第一把合适的椅子开始。幼儿园小、中、大班的孩子,椅子高度都不一样。低龄的孩子,没法坐得那么板正,椅子最好可以晃动的,这种晃动,符合孩子好动的天性,刺激他们的肌肉生长,还给予他们安全感。
幼儿园的墙体上,挖了许多孔洞,让孩子在安全的情况下,也能看到外面的世界,满足好奇心;幼儿园还设置了洗衣机,孩子们爱玩,且或许有大小便、呕吐等突发情况,需要及时清理……
这些细致的需求,没有任何一家供应商可以大包大揽解决,最终考验的还是办学团队的洞察。正是这样的“事事关心”,才能创造真正的舒适。
在明湾学校理事会筹委会的一次会议上,陈一丹谈起建校的基本功:以学生为本,这话肯定对,但“价值观不是想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靠的是日复一日的实践。从校园建设到师资招聘……每一个细节都需要精心策划,工作做细致,才是真正艰苦和关键的部分”。
学校所有设施中,有一点,陈一丹特别坚持——那就是学校的400米跑道。这背后的大背景,是深圳土地紧张,大多数学校的跑道都只有200到300米,但陈一丹在学校设计之初,就坚持保留400米跑道。不仅如此,明湾还建了一座室内游泳馆,25米的标准泳道,四季恒温。学校的5个复合型体育馆,能满足孩子们多元的运动需求。
正如他说的,价值观是做出来的。明湾校训里提到的“强身”,不是空谈。
5
一岁与百年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明湾确实很新,是从无到有建立起来的,有新思想与新气象。但新并不意味着匮乏——它建立在先进经验与优质资源之上,有广阔的想象空间。
它背靠“坚实后盾”,那就是明湾基金会的三个创办方。学校要运用好三个创办方背后的资源和支持,陈一丹基金会的研究成果和全球教育资源,腾讯的资金捐赠、校园建筑捐赠和前沿科技资源,上海景致的办学经验等,对明湾学校的发展都是宝贵的资源和后盾。
一个很小的例子,是清华大学与腾讯联合开发的人工智能通识课程,还有腾讯资助的优秀科学家联合教育专家研发的精品科学课程。这些资源,都能为明湾提供丰富的素材库。明湾的老师可以依据这些内容,结合自身的教育智慧,研发适合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课程与活动。
另一个案例是,无论是明湾学校,还是它所在的大铲湾,都是按照可持续城市建设的。整座岛的每一个角落,都是学习场景,是“活的教科书”。能教会孩子们什么是可持续,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
科技将会是明湾的核心能量。陈一丹和方泰德都是技术的乐观主义者,方泰德还谈起他最近读过的一本书,萨尔曼·可汗(Sal Khan)的《教育新语:人工智能时代教什么,怎么学》,他觉得,教育者对AI态度不该是惧怕,而是看到它的潜力。
学校团队已经在谋划细节,在尊重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把最新的科技带进明湾:比如用好大模型,让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AI助手,提升教学效率;再比如,腾讯音乐的天琴实验室,利用声音降频技术,让听力缺损人士能“听清”音乐,这可以变成一门科普课程,教会孩子们技术,也教会他们如何理解和共情与自己不同的人……
校长方泰德提到他们对科技课程的定义,不是某种“退路”,而是学生们把基础课程学好之后的锦上添花。他们如果感兴趣,可以在课堂上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同样在为这种可能性做准备的,是一支经验丰富且务实的团队。
明湾中小学学部校长郑腾飞,博士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曾任职于顶尖教育集团,也曾作为核心成员创办过备受认可的双语学校。作为教育者和母亲的双重视角,她始终在思考如何给孩子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让孩子在明湾的学习生活成为滋养一生的源泉。
幼儿园执行园长陈杰,毕业于美国佐治亚大学,拥有从美国幼儿园到深圳创园八年的丰富实践经验。带着跨越中美两地超过十年的教育积淀,她来到明湾,渴望从更广阔的视角去拥抱和理解每一个孩子,为孩子们创设面对未来的教育路径。她描绘了这样一个画面:能将探究性教学和大铲湾的社会生态结合进课程教学,让每个孩子在真实的世界中学习、在学习中看见世界。
首席运营官梁钰鸣,在商业世界磨砺十年后,选择教育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参与筹建运营多所国际和双语学校。在国际化学校深耕超过20年,从学校筹建到日常运营,从战略规划到每一个细节,她始终相信——真正的教育需要“捧着一颗心来”。如今来到明湾,正是被这所学校纯粹的教育初心所打动。
在展望远大图景的同时,办学团队同样在关心那些最踏实的砖瓦树木、衣食住行,关心教室里的椅子、食堂的菜谱、孩子们上下学的交通动线,关心第一堂课怎么上、老师会是什么样子。
在一切即将开始的时刻,所有人想的都是,要走得稳。明湾是一所被鼓励慢慢发展的学校,想要走到百年。它想的不是惊为天人,而是踏踏实实开始,从今天走到明天。这个过程中,愿景会慢慢发挥它的作用。
过去,当被问到最期待明湾学校的哪一个场景时,陈一丹说,他最期待的是开学那天。
从岛上荒地变成现代校园,无论是钢筋水泥建筑,还是学校团队的搭建、价值观的形成、与社会的沟通……创校者们,怀抱现实与理想,把这所学校建起来。他们必须顺应教育的规律,投入热情,承受琐碎,不求短时的回报。
六年筹办,静待花开。2025年9月1日这天,学校的大门打开,孩子们走进来。在不远处,世界级工程深中通道已建造完成,大桥宛如巨龙跃海;而左边的岛上,人工智能正在重塑人们的生活。未来充满机遇,未来才刚刚开始。
孩子们在这里开始人生的最初十几年,多年后毕业返校,那会是另一个动人的场景,是理想的回声。
孩子们会和校园里刚刚种下的风铃木一样,经风历雨,长到参天。
编辑 欧阳晨煜 审读 刘彦 二审 王雯 三审 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