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教育综合革新浪潮奔涌、传统校园生态重构的当下,深圳市宝安区上星学校正以蓬勃之势崛起于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创新版图。
这所坐落于深圳市西部中心的九年一贯制学校积极响应市教育局营造和谐教育生态的号召,以"做幸福教师,育快乐学生"理念为核心,构建师生共融发展新格局。学校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创中心的人才需求,通过课程重构与教学创新双向发力,将"双减"政策深化与素质教育升级有机融合,既打造基础教育减负提质实践范式,又精准对接区域发展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育诉求,形成教育改革与湾区战略同频共振的示范样本。
空间赋能:生长型校园育人范式构建
面向未来,空间重构被赋予重任,成为上星学校撬动育人生态重构、构建生长范式的关键支点。这所诞生于2020年的新锐学校,以“空间即课程”理念重构校园生态。三层立体空间体系——屋顶生态农场、空中花园、下沉庭院——打破线性走廊的桎梏,让教育在多维场域中自由生长。
教师团队化身空间设计师:阅读区的毛坯墙蜕变为“后工业风”艺术装置,运动长廊将空手道馆与转角运动角有机串联,音乐美术空间则通过光影装置实现艺术表达的无限延伸。
在动静相宜的空间哲学中,五楼空中球场的汗水折射“以体育人”真谛,木莲掩映的心理室借“情绪怪兽”墙构建心灵港湾,艺术连廊让创作突破画布边界。
作为该校“空间赋能”教育创新的缩影,“星空农场”突破传统劳动基地的边界,将责任田转化为跨学科生长平台:低年级学生在浇水施肥间感知生命科学;中年级在作物烹饪中融合劳动与家政;高年级通过标本制作贯通生物与艺术。这片沃土更串联家校资源。
课程重构:核心素养多维图谱描绘
上星学校深耕教育创新,以学生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培养为锚点,突破性地依据学科属性,将课程整合为星“育”、星“智”、星“动”、星“艺”、星“技”五大领域,精准指向公民道德、身心健康、阅读思考、科学精神、审美情趣和合作意识六大核心素养,构建起独具特色的教育生态体系。
在此基础上,学校进一步构建起“一轴两翼三级四维五域六素” 的“星”课程体系。以学生成长为“一轴”,以教师专业发展与家校社协同为“两翼”,分设基础、拓展、综合三级进阶路径,搭建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综合课程和特色课程“四维课程”架构,全方位、立体化培育“阳光 勤奋 感恩 创新”的上星少年,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 “星” 课程体系的指引下,上星学校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模式。班主任时豪成策划的宝安区地铁线地名文化调研项目式学习,便是其中的生动范例。当深圳地铁报站声响起,八(3)班学生的作文里鲜活呈现出那段难忘的探索之旅。他们怀揣记录本穿梭于熙攘站台,用脚步丈量地铁脉络,在地名中挖掘人文故事。
学校还积极打破学科壁垒,开展跨学科融合教学。跨越山海的网络两端,上星学子与喀什学子通过书信畅聊趣事,搭建起友谊的桥梁;物理与音乐教师联袂打造的《声音的特性》跨学科课堂,将声波图谱化作跳动的音符,让知识与艺术产生同频脉动;语文课堂上,伴随着吉他弦音,威尼斯的水波与小艇仿佛在教室里徐徐铺展,为学生带来沉浸式的学习体验。
在综合素质培养的赛道上,上星学校以创新的课程体系跑出亮眼 “加速度”。“星”课程体系以四维课程为维度,构建起涵盖科创、体育、艺术、劳动等多领域的88项特色课程。
在这样的课程滋养下,学生们在艺术与体育领域屡获佳绩。学校也凭借卓越的教育成果,获评全国足球、高尔夫特色学校,广东省网球特色学校、广东省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研基地校等多项荣誉,高尔夫项目更助力学校入选全国体育课程一体化试点校。
青蓝同辉:专业学习共同体深度培育
空间的活力,终将指向未来教育的核心引擎——教师。这所年轻学校最动人的力量,莫过于由157名平均年龄27岁的专任教师组成的专业团队。团队中既有跨区域引进的教坛精英,也有全球顶尖学府加盟的新锐力量,他们以蓬勃活力与专业深度,构筑起学校发展的精神基座。
“第一次站上讲台时,望着台下几十双眼睛,掌心里全是汗”,提起四年前初登讲台的模样,林苑铃老师仍记忆犹新。而学校为新教师量身定制的培养体系,也成了她坚实的后盾:“是学校给了我站稳讲台的底气。”
学科导师化身严谨的引路人,从学习框架搭建到课堂节奏把控,全程悉心指导;德育导师则成为“24小时智囊”,每当遇到家校难题,总能第一时间给出精准建议。
双导师制之外,常态化的师徒互听互评、定量听课任务、青年教师成长营,还有各类教学赛事……学校基于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构建的“成长云梯”,助力林苑铃老师完成从教坛新人到骨干教师的蜕变,如今身为学校团委副书记的她以独当一面的姿态诠释着学校青蓝共济的育人魔力。
在“家校社”协同促进下,上星学校高尔夫项目仅用两年,便实现跨越式发展——在2024年广东省中小学生高尔夫球锦标赛中斩获5座冠军奖杯,带领上星站上了广东省学校荣誉之巅,实现了深圳学校在该赛事中金牌零的突破。
如今的高尔夫课程已成为上星学校的耀眼名片:从创校时的零基础起步,到组建专业化校队;从获得广东省锦标赛冠军,到宝安区唯一一所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审批的“国家级高尔夫特色试点校”。
截止目前,学校已立项1项省级课题、1项市级课题、12项区级课题,已结题1项省级课题、6项区级课题、59项校级课题,在各大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课题参与率达100%,学校教师在各级各类比赛中摘得600余项区级以上大奖。
陪餐育人:生活化德育的具身浸润
深植“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理念,上星学校将陪餐制转化为生动的教育实践。在呼唤宏观规划引领未来教育的当下,上星学校却另辟蹊径,从一顿饭的日常场景入手,把教育的温度真真切切落到实处。
校园膳食直接关系学生健康成长,始终是家长关注的焦点。为让学生吃得更安心、更有质量,上星学校在深圳率先推行书记、校长陪餐制:学校领导每日轮流走进班级,与学生同桌共餐,让教育在自然的交流与陪伴中悄然生长。
同时,学校常态化邀请市级督学,食堂负责人、总厨、工作人员及家长代表参与陪餐,将学生反馈即时转化为食谱优化方案,让家校共育在饭香中自然生长。
“菜品比我们家里做的都丰富”“今天书记也在我们班陪餐,饭后大家聊天谈心,氛围轻松又温馨”“陪餐不仅是一顿饭,更是一道监督防线,是给孩子的一份健康保障”……家长们的陪餐记录上写满安心与认可。这一暖心举措,也获得了深圳市教育局局长的由衷点赞,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育人典范。
破界共生:教育生态场域协同进化
为了让每个孩子个性化的星芒照亮更广阔的天地,上星学校正积极构建一个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生命成长共同体”,实现资源的破界融合与能量的共生共振。
“上星学校是开门式办学,我们始终保持互动与开放”。上星学校党总支书记陈伟的理念渗透在日常点滴中。一次家长沟通时,听闻“孩子总念叨想组小乐团”,他旋即牵头开展全校音乐兴趣调研;陪学生用餐时,听四年级学生扬起小脸骄傲道“我爸爸是研究流体的工业博士”,几天后,“家长博士课堂”的首期海报便贴满了公告栏。在这里,随时随处皆是创新的契机,每一个来自学生或家长的声音,都可能催生一场充满生命热力的教育实验。
学校主动打破边界,精心编织协同育人网络。重塑家庭力量,创设“父亲俱乐部”,让父亲的教育力量在家庭和学校场域中重新定位;温馨的“妈妈厨房”里,烟火气中升腾家的温度与生活智慧;“家长博士讲堂”应运而生,邀请家长以专业学识推开学生认知之窗;特聘科学副校长驻校,架通学生与顶尖学者对话的知识天梯。
上星学校以核心理念为引领,通过深度融合创新管理制度、创生学习空间、构建教师发展生态、培育特色品牌课程、优化评价机制及打造协同育人共同体等关键教育生态要素,塑造出了独具未来视野的“上星模式”。
编辑 刘彦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汤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