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担心老房子拆了没地去,现在心里的石头总算落了地。”签完安置协议的村民郑某,拉着工作人员的手念叨了好几句。“今天我早早就来了,可心里还是没底。后来看到邻居们都兴高采烈地签了字、拍了照,还收到了鲜花,我这才踏实下来。”他笑着说,“唯一的遗憾就是没早点签,早签就能早抽房,早搬新家!”
在光明街道果林村搬迁项目里,这样的“定心时刻”还有很多。每一份签约的背后,都藏着工作人员俯下身子听需求、挽起袖子解难题的小故事。

80多岁老人谢某是村里的老住户,一开始对搬迁政策“半信半疑”。直到工作人员带着报纸上门,坐在他家,一句句念惠民政策,一页页讲安置规划,听着听着,老人浑浊的眼睛慢慢亮了起来:“原来政府真的把咱们村的搬迁和住房都考虑得这么周到!”签协议那天,老人特意和儿子起了个大早赶到指挥部,激动地握着现场工作组组长的手说:“我在果林村住了60多年了,一路过来经历不少事,真没想到到了晚年,还能享受到党和政府的好政策!”

还有一位村民,起初因为权属申报有顾虑,总是躲着工作人员不愿见面。后来因为身体原因住进了医院。得知消息后,工作人员没想着“等对方松口”,而是决定多跑几步,先去医院探望。病床边,大家没提“签约”,只是问询身体恢复得怎么样,家里的事情有没有人帮忙。聊着聊着,村民主动说起顾虑,工作人员才细细解释补偿标准,讲清后续保障。“你们不是来催我签字的,是真为我着想啊!”
为让村民搬迁少些波折,工作人员记挂着需求,专程到阳春市、广州市、深圳福田区等地沟通协调;就算遇上台风天,也冒雨上门,在屋檐下把政策轻声细讲。项目签约仪式当天下午,得知村民温某正在为房屋买卖的事情犯难,现场工作组贴心前往福田区,陪着理顺问题。温某满是感动,当场签下了补偿协议。

这些故事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有“打一通慰问电话”“陪老人唠唠嗑”“一次次的亲切探望”的平常事。可正是这些举动,让村民切实感受到了政府的温暖——不是停留在文件上的口号,而是落到实处的关怀。
“如今,果林村大部分村民都已经签订了补偿协议,我们组还剩4户在犹豫。”现场工作组的一位组长告诉记者,面对这种情况,工作人员没有急着催促,而是打算再上门走走,听听他们心里的疙瘩:是担心过渡安置房不方便?还是对补偿有疑问?“每家情况不一样,得把他们的难处摸透了,才能帮到点子上。”他还说,不管多久,工作人员都会拿出更多的细心和耐心,站在村民的角度思考问题,切实为大家解决实际困难,“就是要让村民们觉得,‘搬新家’是件实实在在的好事,是能过上好日子的踏实事儿。”

从老房子到新家,变的是越来越好的居住环境,不变的是对村民生活的深深牵挂。果林村的搬迁故事还在继续,而这份“把村民当家人”的心意,会一直陪伴着大家,把“忧心事”变成“放心事”,把“新生活”过成人人羡慕的“好日子”。
(受访单位供图)
编辑 李斌 审读 秦天 二审 桂桐 三审 郭秦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