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青年人才磁吸效应显著,这些人才短缺……

深圳特区报记者 庄瑞玉
07-22 10:36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近日,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联合智联招聘发布《2025粤港澳大湾区产才融合发展报告》,报告显示,粤港澳大湾区求职市场人才活力优势显著。25-34岁人群构成求职主力军,占比高达43.8%,16-24岁群体占比为26.1%,较全国求职占比(42.2%、23.4%)均更高,反映出大湾区经济特别是蓬勃发展的科技与创新产业对年轻人才持续的、强大的磁吸效应。

流入人才从业背景与重点产业布局相呼应

从投向大湾区的人才来源行业看,房地产/建筑/建材/工程行业以18.3%的占比位居首位。这与房地产建筑行业本身的大体量相关,也与大湾区近年来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投资有关。紧随其后的是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6.6%)和互联网/电子商务(6.5%),分别位列第二和第三。一方面,大湾区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如珠三角电子制造产业带,涵盖了从原料加工、模具制造到芯片研发的完整产业链,吸引了大量上下游人才回流。另一方面,以腾讯、网易等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构建了完善的电商生态,也吸引了全国范围内的互联网人才“技能复用”。

总体来看,大湾区的流入人才与区域重点布局的先进制造业、新兴产业等领域的招聘需求高度契合,产才融合程度较高,体现出区域产业与人才结构之间的良好匹配。

深圳、广州的人才来源中,互联网/电子商务行业占比突出,分别为8.0%和7.8%,较大湾区整体高出将近3个百分点。深圳、广州的数字经济应用场景较为丰富、互联网企业密度高,是大湾区数字经济人才的核心引力场。

核心城市人才竞争激烈,支点城市纳才空间充足

智联招聘数据显示,大湾区各城市人才竞争梯度分化明显。今年以来,大湾区的求职竞争指数为27.0,深圳的求职竞争指数以35.0居首,广州31.1紧随其后。深广两地作为大湾区的经济核心引擎,凭借在高薪岗位、创新产业与城市能级上的优势,对人才形成强吸附力,就业竞争也相对激烈。

佛山(15.6)、惠州(15.2)、中山(14.4)、肇庆(12.3)与江门(10.7)竞争指数较低。从竞争程度上来说,这些城市的人才蓄水池空间相对充足,发展潜力较大。未来在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的带领下,有望产生更多的就业岗位。

汽车行业人才竞争相对温和

从行业竞争指数看,大湾区各行业人才竞争程度存在显著差异。汽车行业竞争指数为23.2,处于中低水平。一方面,汽车产业作为湾区智能制造的关键支柱,正加速向新能源、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这一进程对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传统汽车技术知识,还需掌握新能源、智能网联等前沿领域技能;另一方面汽车产业对普工技工类的岗位人才需求较多,而有意向像这些岗位投递的人才较少,因此竞争相对温和。

此外,医疗/护理/美容/保健/卫生服务、专业服务/咨询、酒店餐饮等行业竞争指数均在14-21区间内,处于较低水平,反映出这些行业在大湾区发展状况良好,但人才供给相对不足,竞争相较缓和。

优质月嫂供给短缺

具体看大湾区不同职业的竞争程度,普工/操作工(6.2)、技工(5.1)、万能工(1.4)等基础制造岗位竞争指数低,呼应大湾区制造业对基础技能工人需求较大的现实。

月嫂(2.6)、保洁(4.7)等服务岗位的竞争指数也处于较低水平,尽管大湾区现代服务业需求强劲,但这些岗位存在结构性供需矛盾。以月嫂为例,该行业对育婴师资质和经验有一定要求,普通从业者因技能单一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导致“找好月嫂难、普通月嫂求职难”的困境。同样,保姆和保洁岗位也面临“基础服务供给足,高品质、专业化服务缺口大”的问题,这反映了现代服务业“消费升级与服务升级不同步”的困境。

大湾区竞争指数较高的职业主要为两类,一是出纳、会计、行政、财务这种通用职能岗。工作内容多为标准化流程,入门门槛相对较低,适合广泛人群,导致求职者基数庞大,岗位竞争白热化。 二是土木/土建工程师、施工员、工程监理等工程技术岗,随着房地产行业发展放缓,这类岗位的求职竞争程度提高。

(智联招聘供图)

编辑 刘彦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王雯 三审 潘未末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庄瑞玉)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