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熹微,粤港澳大湾区的钢铁动脉在薄雾中苏醒。6点整,深圳市笋岗站编组场内,一声清越的车钩撞击声刺破寂静。“挂好!”身着黄色防护服的盘津良目光如炬,右手划出标准确认手势。在他身后,满载着湾区希望的列车即将启程。这位25岁的瑶族青年,正以精准调度指挥着中国铁路最精密的“神经末梢”。
“小时候总听爷爷讲,瑶族工匠单手在悬崖峭壁上开凿隧道、架设桥梁的故事。”盘津良的思绪飘回瑶寨。新中国成立初期,瑶族青壮年面对崇山峻岭的复杂地形,仅凭双手和简单工具,在悬崖峭壁上开凿隧道、架设桥梁。寒冬腊月里,他们赤脚涉入刺骨的冰冷河水中搬运石料;盛夏酷暑时,他们头顶草帽、肩挑重担,在崎岖山路上往返运送建材。
盘津良说,少年时祖父用火塘灰在地面勾画的铁路走向,如今化作他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调车技巧、线路特点、车钩连挂要领。
有一天凌晨2点17分,电话铃声从笋岗站调度室传来。站调通知,“一辆机车因系统突发故障,停在深圳站要道,后方客车列车即将到站,若不能及时处置,将会影响后续列车正常进站时间。”盘津良和救援小组抵达深圳站,一边与司机确认操作细节,一边与调车长制定救援措施,他们决定以最快速度挂上故障机车,把它推进至备用股道。随后他们抵达故障机车,迅速调整车钩角度,保证能一次连挂上。
“哐当”清脆的车钩碰撞声响起,车钩成功挂上,接着进行试风试验,“上闸、上闸好回风……”“回风好推进!” 盘津良紧盯机车运行状态,每推进10 米就检查一下是否走行正常。最终,在后续列车距深圳站仅800米时,故障机车成功转移至备用股道。“呜……”随着一阵火车的长鸣声,后续列车顺利进站,中间时间相差不到两分钟。
作为深圳铁路枢纽的“隐形心脏”,笋岗站日均办理调车作业200余钩次,承担着深圳地区80%以上的客车列车的编制、解体等任务。这里没有旅客候车室,却用45条股道编织着大湾区的交通命脉。盘津良的“战场”,就在纵横交错的轨道间——白天,他带领班组完成日均8列旅客列车的解编;深夜,他化身“铁路急诊医生”,处置各类突发故障。
这份使命感,源自三年前那个难眠的雨夜。盘津良在连挂新型重载车厢时连续3次失误。“怎么样,挂好没有?”对讲机里传来司机和调车长焦急的催促,让盘津良后背浸透冷汗。“不能给祖辈丢脸!”他掏出随身携带的“调车宝典”——那本被汗水浸得发皱的笔记本上,记录着调车技巧、线路特点、车钩连挂要领。两个月后,当他独立完成一次高效、安全的调车作业时,老师傅拍着他肩膀笑道:“这小子有瑶家汉子的倔劲!”
“十车、五车、三车……”盘津良手持对讲机的指令声与车轮摩擦钢轨的轰鸣交织,宛如一首激昂的现代《瑶族舞曲》。如今,他始终以零事故、零晚点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我们瑶族有句古话‘山再高,脚丈量;路再长,步丈量。’从前祖辈用双手开山架桥,现在我们要用科技守护铁龙。”站在列车前,盘津良的目光望向远方。
(广铁集团供图)
编辑 温静 审读 吴剑林二审 党毅浩 三审 潘未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