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首日,“百姓说——我们的村晚”——2025年全国“四季村晚”示范展示活动在东源县义合镇下屯村举办。这是河源市东源县连续第二年承办文旅部全国“四季村晚”示范展示活动。
本次活动是东源县积极响应中宣部、农业农村部、文旅部等七部门提出的“文艺赋美乡村”工作的具体行动,以“百姓说——我们的村晚”为主题,以“乡亲”为演出主体,以“乡音”为情感纽带,以“乡愁”为精神内核,以“乡情”为艺术表达,汇聚东源客家文化、红色底蕴、非遗展演、田间野趣等内容,见证“百千万工程”带来的丰硕成果,用文艺赋美乡村,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活动由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指导,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支持,中国文化 馆协会、河源市文广旅体局、东源县人民政府主办,东源县文广旅体局、义合镇人民政府承办。
探村走播 沉浸式展现客家文化的“烟火气”
活动当天傍晚,主持人与乡村文旅推荐官组成“向导团”,带领线上线下观众开启“沉浸式乡村漫游”——从2024年成功承办全国秋季“村晚”示范展示的仙塘镇出发,到义合镇高速出口,途经服务村民的党群服务中心、浸润客家风情与东坡文化的苏家围·东江画廊旅游景区,乘游船抵达承载红色记忆的红船码头,再换乘电瓶车抵达主会场非遗圩市。一路行来,绿美生态景观与人文景点交相辉映,不仅让游客现场深度感受下屯村的生态之美与文化之韵,更通过直播镜头传递给线上线下的观众。
在苏家围·东江画廊旅游景区的分会场,客家文化的“烟火气”扑面而来。客家山歌爱好者即兴开唱,悠扬曲调萦绕古村;擂茶制作、传统客家酿酒等非遗技艺现场展演,游客可亲手参与、亲口品尝,沉浸式体验客家生活;宋朝集市、古韵文娱活动,诗词与特色美食相得益彰,文化与味蕾的双重体验让游客印象深刻。
田间地头的“稻田套鸭子”游戏更是热闹。村民与游客围在田边,有人瞄准目标奋力投掷,有人为成功套鸭欢呼,也为失手大笑,欢乐氛围感染了现场每一个人。与此同时,“义合鸭”的美味通过现场介绍和美味品尝深入人心,既丰富了活动体验,也为当地特色农产品打响名气,广泛树立了义合的IP形象。非遗展演区同样人气爆棚,东源追龙的非遗传承者举着巨龙,在锣鼓声中灵动飞舞,气势磅礴。黄田米酒、康禾贡茶、霸王花米粉等客家特色美食与传统技艺摊位前,游客络绎不绝,大家一边观看制作过程、聆听文化故事,一边品尝地道风味,不少人当场下单购买,让“文化体验”转化为“消费动力”,直接带动村民增收。
自导自演:用心讲述“我们”的生活
19:30,灯光亮起,下屯村“群众才艺大舞台”正式开演,活动同步在国家公共文化云、南方+、羊城派、广东文旅等省市新媒体平台直播,吸引全国网友在线“云围观”东源村晚。15个节目均由本地村民、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内容聚焦身边人、身边事,充满乡土气息与生活温度,既展现了东源百姓的精神风貌,也让“村晚”成为传递乡村声音、激活文化自信的重要平台。
开场节目《追龙少年》瞬间点燃现场气氛。河源理工学校的猫头狮队与上莞少年香火龙队联袂演出,锣鼓声、呐喊声交织,狮子的憨态可掬与火龙的灵动矫健相得益彰,传统文化与青春活力碰撞出别样火花,台下观众掌声雷动。紧接着,客家童谣《月光光》缓缓响起,熟悉的旋律勾起许多人童年的回忆,大人小孩跟着轻声哼唱,温馨氛围弥漫全场;广场舞《饮灯酒》节奏欢快,舞者们身着客家服饰,动作整齐划一,生动还原了客家人办喜事时“饮灯酒”的热闹场景,让游客直观感受客家民俗文化;情景朗诵《一封家书》中,演员分别扮演阮啸仙与家人,三名学生分别深情朗诵家书内容,字里行间满是家国情怀与思念之情,感动了不少观众;村民自编自演的舞蹈《小雨》更具创意,背景屏幕播放着苏家围荷花池的美景,撑伞游园将乡村的诗意与浪漫展现得淋漓尽致。
后续节目同样亮点纷呈。歌曲《美丽东江》旋律悠扬,舞台上通过小船、竹林布景,营造出东江画廊碧波荡漾、两岸风光旖旎的意境,让观众沉醉于东源的生态之美;村民主演的情景小品《家乡那些事》充满生活气息,通过讲述村里修路、发展特色种植、开办农家乐等真实故事,幽默风趣地展现了“百千万工程”给乡村带来的新变化,台下笑声与掌声不断;最具特色的当属村民农耕走秀节目——村民身着日常劳作的衣物,手持农耕工具走上舞台,有的扛着锄头,有的提着鸡鸭,还有自己手工制作的非遗美食,朴实的装扮与自信的姿态赢得满堂彩,工作人员还向台下观众分发非遗美食,让大家在欣赏节目之余,还能品尝东源非遗味道。
活动最后,全体演出村民与现场观众共同起立,高唱《歌唱祖国》。嘹亮的歌声在下屯村的夜空回荡,传递着对祖国的祝福、对家乡的热爱,也为2025年东源全国“四季村晚”示范展示活动画上圆满句号。
从2024年南园古村全国秋季“村晚”的惊艳亮相,到2025年下屯村全国“四季村晚”的再度出彩,东源连续两年承办全国“四季村晚”示范展示活动,折射出东源以“村晚”为抓手,推动人文与经济深度融合的发展智慧。通过“村晚”活动,东源将客家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能体验、可消费”的文旅资源,既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让百姓在家门口实现“演员梦”,又吸引了大量游客走进乡村、了解东源,带动了餐饮、住宿、农产品销售等相关产业发展,实现文艺赋美乡村。
图片由受访方提供
编辑 秦天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李璐 三审 詹婉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