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绍:刘明伟,1955年出生于湖北武汉,1981年复旦大学数学系毕业后分配至国家科委管理学院,1992年调到深圳市科技局。曾任深圳市科技局计划财务处处长、深圳市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中心主任、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主任。成功策划并组织实施了首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的开馆式及高新技术论坛等重大活动。
口述时间:2025年4月15日
口述地点:新媒体大厦演播厅
回望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以下简称“高交会”)走过的二十余载辉煌历程,作为深圳中心城区的福田,不仅是其从无到有、发展壮大的核心舞台,更是其效应辐射的最大受益者之一。从深南大道旁临时展馆的“平地惊雷”,到现代化会展中心的“万商云集”,福田不仅全程见证着“中国科技第一展”的成长历程,更以中心城区的担当持续为其注入澎湃动力、提供坚实保障。
一、福田聚集了一批初创时期的高科技公司
我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来过深圳,那时的深圳还只是一个以“三来一补”为主的外向型经济“加工特区”,科技基础薄弱。1991年深圳市委、市政府出台《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要以科技进步为支撑推动经济转型。作为一名在科研系统长期工作的管理人员,我意识到这是一次从“幕后”走到“前台”的历史机遇,1992年2月我正式调入深圳市科技局计划财务处工作。
初到深圳,我直观感受到这座城市相对薄弱的科研基础和巨大的科技发展潜力。为做好全市科技发展规划,我们深入调研,发现有一大批从国有单位和科研院所“下海”的技术人员,在深圳寻求创业机会。于是,为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促进科技成果商品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1992年,市科技局起草了《深圳市民办科技企业管理暂行规定》,从税收、户口、职称、出国手续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促进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为深圳高新技术产业的起步奠定了基础。
1998年2月,深圳市政府发布《关于进一步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俗称“22条”),在全国首开地方出台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优惠政策的先河;1999年又出台了“新22条”,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地方政府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
正是在这一阶段,华为、中兴、腾讯、迈瑞等高新技术企业开始了“野蛮”生长。福田以其作为深圳市中心城区的独特定位和特区早期产业政策优势,成为吸引科技人才、孵化创新企业的沃土,并集聚了一批初创时期的高新技术公司:黎明、飞通、元征、金证、赛格计算机、长虹通讯、中航电脑等等,成为全市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项目最多的区域。比如腾讯公司,1998年在华强北成立的时候,仅有一间面积还不到100平方米的办公室。可以说,福田见证了腾讯QQ的诞生以及腾讯公司的早期发展。
二、高交会的诞生及发展
1998年4月,深圳市主要领导带队赴厦门、上海和大连考察学习。考察的最后一站,恰逢大连举办声势浩大的“国际服装节”,考察团有了新视觉。在总结会上领导当即拍板,依托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良好势头,尽快举办一个科技成果交易会或博览会。
活动是叫博览会?还是交易会?为了稳妥起见,报了两个方案到省里。当时的广东省主要领导在收到报批的两个名字——“深圳市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和“深圳市高新技术成果博览会”后,圈定了“交易会”。当时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阶段,通过举办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可吸引全国乃至全球的科研成果到深圳来,为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高速发展培育成果源。
在筹备的过程中,市主要领导带着我们奔赴北京争取相关部委的支持,将高交会定位为国家级的展会。功夫不负有心人,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科学技术部、信息产业部和中国科学院同意作为高交会主办单位,展会顺利升级为“国字号”并定名为: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
获得国家层面的支持后,深圳全力以赴、全民动员。选址,是关键一步,市里决定将这一国家级盛会的场馆落子于正在加速开发建设的福田中心区。于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建设奇迹在福田上演。高交会馆紧邻深南大道,占地面积7.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4万平方米,展览面积4.2万平方米,设有9个展馆。场馆建设历时180天,创下“深圳速度”的奇迹,被外宾称为“不可思议的成就”。由于造型别致、展会影响巨大,展馆获评深圳“十大建筑”之一。
1999年10月5日至10日,首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在深圳成功举办,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亲临现场主持开幕式,并在讲话中提到:“为了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技术合作,中国政府决定每年在深圳举办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首届高交会参展企业2856家,参展项目4150个,到会投资商955家。5个外国政府团组,26个国家和地区的86个代表团,国家“三部一院”以及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港澳台地区代表团,22所著名高校、32家世界知名高科技跨国公司参加了展示交易洽谈,成交额64.94亿美元。
三、高交会为福田区带来了深远影响
首届高交会的巨大成功带动了一连串深刻变化,其所激活的,不仅是一次展会热潮,而是深圳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整体跃迁。而作为展会举办地的福田区,直接成为了这场变革效应的承载地与受益者。展会结束后,深圳市政府决定设立深圳市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中心(以下简称“高交会交易中心”),作为专职机构负责高交会的组织运行及后续成果转化工作,我被任命为该中心的首任主任。
高交会交易中心设在福田,汇聚了一批年轻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从“七个一”入手,建立起一系列的制度:实施一个计划(全程服务),成立一个市场(技术产权交易所),组建一个联盟(高新技术产业与风险投资联盟),构筑一个网络(市场营销),建设一个中心(科技成果信息中心),形成一个基地(成果转化基地),带动一个产业(会展产业)。我们不仅负责展会期间的组织协调,探索创新机制与路径,更深入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包括主动联系风投机构,为项目梳理商业逻辑,甚至协助撰写商业计划书,促成交易,推动科技成果真正“从展台走向市场”。
1990年福田建区时,定位即是深圳市中心城区。在建区的第一个十年里,福田区抓住深圳城市中心西移的历史机遇,迅速发展成为深圳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主战场,高新技术产业一日千里、福田CBD规模初显。步入第二个十年发展阶段,面对土地资源约束,福田依托“高交会效应”持续释放的巨大磁场,实现金融、信息、科技等新兴产业的迅猛发展,吸引大量金融机构集聚,最终崛起成为与北京金融街、上海陆家嘴并驾齐驱的中国三大金融集聚地之一。
四、高交会催生福田会展经济生态
高交会与福田的双向成就,首先体现在场馆硬件升级上。位于福田中心区深南大道旁、作为临时建筑的高交会馆,是高交会的首个专用场馆,1999—2003年,连续五届的高交会在这里举办;随着参展规模迅速扩大,位于福田滨河路旁的深圳会展中心(福田)启用,2004年直至2023年,成为第6届至第25届高交会的固定主场馆,实现从临时建筑到专业化、国际化展馆的跨越。可以说,每届高交会举办期间,福田中心区都是万人空巷、万商云集,首届高交会现场还出现了被称为“世界展览史奇观”的巨大人流量。
而在对应配套服务产业的专业化上,高交会持续火爆形成的会展产业链效应,促进了福田区以展馆运营为核心,涵盖配套服务、代理服务及会展辐射型关联产业的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在2005、2006年,福田区工业发展达到鼎盛期,2006年达到峰极出现拐点;随着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升级,2009年,福田区第三产业占比超过80%达到87.7%,成功迈入国际现代化城区行列。高交会在福田辖区的举办,极大助力了福田中央商务区、现代服务业的建设和发展。
作为 “中国科技第一展”的高交会,凭借其强劲的产业外溢效应和强大的示范与集聚作用,吸引了众多国际级展会纷至沓来,如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文博会)、中国国际社会公共安全博览会(安博会)、中国电子信息博览会等一批国际级展会相继落户福田。这些展会不仅承接了高交会的科技引领优势,更在文化创意、公共安全、电子信息等领域形成协同发展格局,持续放大“会展+”辐射力,推动福田成为华南乃至全国的重要会展中心城区。
退休后,我仍居住在福田,也一直持续关注着高交会的成长与进步,见证着福田区日新月异的变化。作为高交会从孕育到壮大的亲历者,我深信,高交会与福田的故事远未结束。福田这片充满创新活力的沃土,将继续为高交会的升级迭代提供强大支撑;而持续绽放的高交会,也将为福田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受访单位供图)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秦天 二审 李璐 三审 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