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岁月·福田——顾思艋:莲花北,基层社区治理的样板

深圳特区报记者 范慧如/文 丁庆林/图 孙相熙 李瀚 骆佩玲/视频
07-03 12:26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这里已成为我心中永远的家”

人物介绍:顾思艋,1974 年生于四川仪陇,1997年从部队退役,后加入深圳市万厦居业有限公司,从基层保安起步,历任部长、主任、党支部书记等职。现任深业集团城市运营服务(深圳)有限公司第二党支部书记、项目经理。

作为莲花北小区“雷锋班”首任班长,顾思艋服务的莲花北小区获“全国城市物业管理优秀示范住宅小区”“全国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示范点”等国家级荣誉,其本人亦获“广东省优秀农民工”“深业集团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荣誉。

口述时间:2025年4月15日

口述地点:深业宝龙城市管家中心

1997年,我退伍后南下深圳,来到福田,成为莲花北小区的一名保安队员。28载时光流转,这片土地见证了我的奋斗与成长,而我也在参与基层社区治理过程中,收获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与小区居民建立起超越血缘的深情厚谊,这里已成为我心中“永远的家”。

一、初到莲花北,与物业管理结缘

1997年,我从部队退役,本可以在老家县公安局做一份安稳的工作——毕竟在部队立过三次三等功。但当时的深圳,改革开放正如火如荼,站在人生的岔路口,我总觉得应该去看看更广大的世界。于是,我把军功章往行李箱里一塞,坐上了南下的火车。

初到深圳,我人生地不熟,偶然听说莲花北小区正在招聘保安队员,匆匆赶去应聘。为了能争取到这份工作,我鼓起勇气找到了当时的招聘负责人,诚恳地汇报了我的情况。或许是被我的真诚和军人素养所打动,负责人很爽快地收下了我。从那一刻起,我便与福田这片土地、与社区治理这方天地结下了不解之缘,一干就是28年。

莲花北小区1994年正式入伙,我入职保安队员的时候,小区6052户住户、近3万名居民已陆续在此安家。但当时小区及周边的配套设施远不如现在这般齐全、完备,往西边走就是现在的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当时还是一片荒地和芦苇荡;南边的莲花路也是一条泥巴路……

初到岗位,我被安排在莲花路进行夜间巡逻。在对小区环境和工作内容逐渐熟悉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小区没有围墙,区域四通八达,人员随意进出,治安管理难度极大。尽管有300名管理人员和160人的保安队伍,但人海战术疲于应付,管理效果不尽如人意。

经过认真思考,我提出了对小区进行分段式围合的建议,即保留主要进出口,对其他区域进行合理围合,提升治安防控的精准度。领导十分认同我的想法,经过研究论证和实地考察,最终采纳了这个建议。随着围合区域的逐步形成,小区的治安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各类治安案件的发生率显著下降,在我负责夜间巡逻的那段时间,小区未发生过一宗治安案件。

二、是业主,更是家人

我是退役军人,政治过硬、作风优良,加上我热爱学习、勤于思考,三个月后,领导将我从夜班岗亭的一名普通保安提升为小区保安队长,肩负起管理整个保安队伍的重任。

带队伍这事我熟,毕竟之前当兵时积攒了不少经验,我把部队那套规矩直接搬了过来。宿舍里的被褥、衣物、洗漱用品都得码得整整齐齐;保持高度的责任感,每天为业主办一件实事;每周雷打不动地开展训练,体能、擒拿、对抗一样都不能少;每月我还会组织队员们读文章、学军歌……这些刻进骨子里的军营作风,渐渐把小区的保安队伍拧成了一股绳,焕然一新的精气神,也赢得了业主们的认可与信任。

一天,我突然接到一户业主家中失火的消息,当时情况紧急,我和四名队员带着防护装具,扛着水带、灭火器、撬棍等破拆工具,一口气冲到八楼。只见楼道里浓烟滚滚,上方区域大部分已被大火吞没,只有靠近地面的地方还能勉强看清。我按照消防规范以及在部队学到的救援技巧,迅速分配任务,大家默契配合,很快便控制住了火情。当我们满身烟尘走出楼栋,围满楼下的业主们自发地鼓掌叫好,让我们十分感动,同时也更深切地体会到身上的使命责任。

在当时,物业管理的概念刚刚兴起,而深圳已率先探索并走在了全国最前列。这次处理火情,我开始思考并意识到:物业管理不能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上,它背后还意味着责任与担当。它应该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管物,即科学管理与维护社区公共设施和环境;二是服务人,这是工作的核心与灵魂。前者是保障,后者是升华。

三、“雷锋班”点起社区互助的微光

1995年12月3日,在建设部组织的全国城市物业管理优秀住宅小区考评验收总结表彰会上,莲花北住宅小区被授予“全国城市物业管理优秀示范住宅小区(大厦)”称号。

作为当时的明星小区,1997年,小区管理处与深圳市残疾人联合会合作,成立了深圳市第一个社区残疾人康复站。由于残疾人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着许多困难,尤其是上下楼的问题,这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一定的挑战。

1998年,患有小儿麻痹症的山西姑娘海霞来到莲花北姨妈家进行康复疗养。姨妈家住在七楼,当时没有电梯,每天上下楼成为一大难题。时任管理处主任得知情况后,当即拍板在保安队成立专班。从那时起,专班队员风雨无误每天早上8点半将她背下楼,放在轮椅上护送去社区康复站,下午5点钟又从康复站将她接回,背上七楼的家。就这样,海霞姑娘在莲花北圆了康复梦、大学梦和家庭梦。

除此之外,康复站其他残疾人朋友的生活困难,无论是采购生活用品、陪同就医,还是协调康复资源,只要接到信息,我们总能在第一时间赶到。这些助人为乐的行为让人联想到雷锋精神,“雷锋班”应运而生,我也成了第一任班长。同时,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不仅帮助了许多残疾人朋友提高生活质量,也赢得社区居民的广泛赞誉;不仅体现了对残障人士的社会关爱,也增进了社区居民之间的邻里相亲、团结互助。

以“雷锋班”为起点,我们探索出更多特色服务项目。例如,每月一日的升旗仪式,由社区岗亭女同事组成的国旗护卫队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节庆期间,物业员工与业主组成威风锣鼓队,用热闹的表演增添喜庆气氛……这些创新实践让莲花北小区的人文关怀氛围愈发浓厚。1999年6月8日,莲花北村被中央文明办、国家建设部共同确认为“全国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示范点”。

四、从小区到城区管理的变与不变

在莲花北小区工作了16年后,我先后被派至福田区香蜜湖街道、华富街道等基层社区,继续实践着我对城市服务的理解。尽管跨度不小,但有些核心的东西始终没变——“用真心换真心”的理念没变,为居民提供高品质生活环境的初心也没变。我知道,只要这些不变,我在基层积累的治理经验就一定能派上用场。

在香蜜湖街道侨香村社区工作时,社区书记带着我们推进“社区安全救援一体化”建设。我将在莲花北时的经验移植过来,在一体化建设中整合服务、安全、便民等多种元素,把业主力量、物业力量、社区力量拧成一股绳,充分激发了基层治理活力,这种模式也为深圳市的社区治理提供了范例。

在多年的实践中,我深刻领悟了基层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关键支撑,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石,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这个道理。基层治理,就是在党组织的领导下,以协同合作的方式有效调处公共事务,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如今,传统的“人海战术”“一把扫帚扫天下”的方式需要革新升级,智慧化、专业化成了必然趋势。我把小区管理的精细化、标准化理念拓展到城区层面,用小型机械替代了传统清扫工具,无人机、机器人等高科技设备也在日常工作中大显身手;通过智能监管系统,可以实时掌握员工动态、设备运行状况等信息,让科技更好地服务于民、造福于民。

五、莲花北是我永远的家

莲花北是我梦开始的地方,这里的一草一木、一人一物,都与我的感情紧密相连。后来,即便工作地点几经变动,我依然坚持住在这里,从未动过搬家的念头。

在莲花北当保安队员、保安队长的16年间,每当业主因我们的细致服务而绽放笑容,每当社区因我们的辛勤付出而更显温馨,我就觉得这就是基层治理应有的样子,是和谐社会应有的效果。在一次次应对突发状况、一次次解决居民难题后,我们与业主之间的情谊愈发深厚。平时业主们经常邀请我们保安队员到家里喝口热茶、唠唠家常,就像对待自家兄弟一样。记得有一年除夕夜,小区业主集体为我们包饺子庆新年,那碗热气腾腾的饺子,是大家最质朴的感情。当时在深圳打拼的我们大多还未成家,这个集体就是我们共同的家。多年以后,保安队的老队员们回忆起莲花北的日子,都会感慨,莲花北小区是我们共同的大家庭,承载着无数的温暖与感动。

现如今,看着小区里年轻的物业工作者们,我便不由想起当年的自己,那些奋斗的日夜、与居民相处的温馨瞬间,仿佛就在眼前。我由衷希望这些充满朝气的新生力量,能以真心换真心,主动走进业主的生活,倾听他们的需求,成为业主信赖的家人和朋友,延续莲花北的温情与关怀。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也衷心祝愿莲花北,能够更进一步擦亮基层社区治理的招牌;祝愿福田区,能够更进一步贡献基层社区治理的智慧和经验。

编辑 秦天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王雯 三审 崔霞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范慧如/文 丁庆林/图 孙相熙 李瀚 骆佩玲/视频)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