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田社区:“清管建”三步破解“小电驴”治理难题

深圳特区报记者 华智超 通讯员 夏露 杨泷翔
09-09 22:43
摘要

实现治理升级与居民满意双提升

电动自行车以其经济、便捷的特性,已成为城市居民日常出行的重要选择。但在深圳福田区的超大型老旧小区益田村,原有充电桩不足300个,电动自行车数量却接近6000辆,供需严重失衡。此前,小区架空层、单车棚等区域车辆混杂、堵塞通道、违规充电等现象频发,消防安全隐患突出,居民意见大、投诉多。

面对这一共性难题,益田社区党委以党建引领,创新推出“清、管、建”综合治理策略,推动非机动车管理从“杂乱无章”转向“有序充放”,不仅显著提升了社区安全水平和空间秩序,更形成了可复制、易推广的治理经验。

“清”出安全空间:

分类分区,实现精准清理

社区以高层架空层为试点,推出“系绳行动”,通过红绳(标识废弃物品)、绿绳(标识在用物品)实现快速识别与分类处置。同步实施“分类分区管理法”,按消防标准划定自行车区(绿框)、电动车区(黄框)与禁停区(黄叉),实现车辆“对号入座”。每周由社区党委牵头,联合物业、党员志愿者与居民代表开展集中清理,空间利用率提升40%,消防安全投诉下降65%。

↑红绳绿绳清理行动中系绳的车辆

↑架空层分类分区管理前后

“管”出停车秩序:

一车一证,推动居民共治

社区开展逐户摸排,为业主电动车发放“专属身份贴”,实行“一车一证”管理,无证外来车辆一律清退。组建由保安和热心居民构成的“停车管家”志愿队,通过“线上登记+线下引导”培养居民自觉意识。试点楼栋停车违规率由72%降至10%以下,长效管理机制基本形成。

↑非机动车登记发放专属贴纸标识

↑非机动车按标识停放管理

“建”出便捷充电站:

科学选点,智能安全升级

根据居民需求与现场调研,联合物业与业委会改造利用低效空间,新增智能充电点4处。每个充电点配备完善消防设施,并引入智能充电芯片,实现过热、漏水、短路等风险自动断电防护。目前社区充电桩总量已达680个,新增户外停车位300个,“5分钟充电圈”基本建成,充电难题得到实质性缓解。

益田村以“清管建”三步工作法,将电动车治理这一“小事”作为推动基层治理的“切入口”,在党建引领下整合多元力量,把硬性规则转化为有温度的服务,实现了从“问题清单”到“群众满意”的跨越。这一实践不仅切实解决了老旧小区共性难题,更为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提供了可复制、易推广的“益田方案”。

(受访单位供图)

编辑 欧阳晨煜 审读  白珊珊 二审 李璐  三审 潘未末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华智超 通讯员 夏露 杨泷翔)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