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成都市委部署开展新时代清廉蓉城建设,实施廉洁机关、学校、医院、企业、中介、村社、家庭建设“七大行动”。成都市直机关工委认真履行廉洁机关建设牵头职责,紧贴机关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的实际,针对重要岗位严重违纪违法案件频发的问题,创新重要岗位分类分级分层廉政风险防控新模式,通过聚焦重要岗位、分类建制、分级监管、分层明责“一聚三分”,推动风险防控更精准、制度笼子更紧密,推动干部干成事、不出事。
精准确定重要岗位,改变大而全
针对风险防控“面面俱到、平均用力”的短板,锚定重要岗位、锁定职权事项,以防得准推动防得牢。
锚定六类重要岗位。对市直机关近三年违纪违法案件进行系统分析,梳理出占比96.3%的项目管理、资金管理、执法司法、政府采购、行政审批、组织人事六类腐败问题易发高发岗位,作为廉政风险防控的重要岗位,集中力量守好不发生重大违纪违法问题的底线。
锁定岗位“事权人”。开展部门六类重要岗位职权事项大起底,逐一梳理有哪些权力、办哪些业务、涉及哪些人,编制形成“事权人”一览表,树好防控靶标。
分类完善业务制度,改变多而虚
针对防控措施“数量多、管用少,纸面多、落地少”的“两多两少”问题,聚焦六类岗位,紧扣业务流程,构建找风险、定制度、建平台的防控链条。
绘制“16+X”风险地图。联合纪检、发改、审计等部门,梳理出项目管理“明招暗定”、执法司法“同案不同判”等16项共性风险。各部门(单位)结合巡视巡察、信访投诉等深挖“X”项个性风险,经党组(党委)研究后形成综合风险地图。
完善“22+N”业务制度。针对16项共性风险,制定项目招投标“暗招盲评”、行政检查“亮码入企”等22项制度。各部门围绕个性风险健全廉洁性评估等机制,制定价格对比、大额资金“事前审计”等N项制度,实现“关权入笼”。
搭建智慧防控平台。将权力行使流程嵌入信息化系统,打造“重点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智慧调度平台”、大数据审计分析平台、政策智能服务等平台,确保权力运行可追溯、可预警、全透明。

召开数字监督和廉政风险防控专题会
分级强化教育监管,改变一刀切
针对不同岗位人员教育监管“吃大锅饭”问题,坚持“风险等级越高监管越严”思路,实施差异化教育监管。
按岗位划定风险等级。将依事划等级转变为按岗划等级,将六类重要岗位涉及的班子成员、处室负责人统一确定为“高风险等级”,其他岗位人员风险等级由部门自主研究确定,破解风险等级标准不一、划分随意的问题。
差异化严格教育监管措施。高风险岗位落实“五个一”:每5年轮岗交流、每年廉政体检、提交廉洁说明、廉政谈话、警示教育。中低风险岗位分别实施“四个一”“三个一”,降低频次、简化内容,实现精准监管。

网上派驻纪检监察组
分层细化防控责任,改变空对空
针对明责不具体、履责不严格的问题,健全明责、督责、考责机制,牵牢责任制这个“牛鼻子”。
清单式明责。以“责任内容+工作项目”方式,制定责任清单,细化党组(党委)、机关党委、派驻纪检监察组和机关纪委“四个组织”18项责任,党组书记、分管领导、处室负责人、一般工作人员“四个岗位”27项责任,每年确定工作项目,厘清责任事项。
“三色管理”督责。建立“红黄绿”督责机制:绿标每月提示阶段任务;黄标每季度反馈苗头性问题,开展“啄木鸟”行动限期整改;红标警示违纪违法问题,建立政治谈话和集中约谈机制。2025年发黄色预警3次69个问题,红色警示谈话31人次。
刚性化考责。将重要岗位廉政风险防控纳入模范机关建设、机关党建目标绩效考评、述职述责述廉“三个体系”,对红标警示和黄标预警问题整改不到位的扣减考核分数,推动防控责任从“软指标”转为“硬杠杠”。
编辑 詹珊珊 审读 柳春晓 二审 邹远先 三审 洪鹏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