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张“面孔”个个值得一看,深圳市民纷纷打卡!

深圳晚报

08-09 01:04

摘要

这个暑期,深圳美术馆(新馆)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艺术展。展厅内,柔和的灯光如金色薄纱般倾泻而下,为每一件展品镀上朦胧的光晕。参展观众或驻足凝神,或低声探讨,此起彼伏的赞叹声在空间中轻盈流淌。此刻,“有头有脸——深圳大学艺术学部《展示设计》课程成果展”以蓬勃之姿,绽放着青春与创意的光芒。

策展人向观众介绍展品。

本次展览呈现了深圳大学艺术学部美术与设计学院38位学子的匠心之作。以“人脸”为创作母题,展览设定了一个充满挑战的起点——统一规格的人脸木框。在这一限定框架下,青年创作者打破媒介与形式的边界,通过陶土、布料、金属、颜料等多元材料,完成了个性化的视觉转译。这些艺术“面孔”或嬉笑怒骂,或沉静内敛,不仅是对“脸”的形态解构,更是年轻一代对“自我认同”命题的崭新诠释。

38张艺术面孔引发灵魂碰撞

展厅内,38张风格迥异却又同样引人入胜的“面孔”,错落有致地陈列着。作为深圳大学课程作业首次成规模登陆深圳美术馆的破冰之作,这些“面孔”,由38位深圳大学艺术学部学生跳出AI生成的便捷路径,亲手用颜料、木头、金属,甚至是被遗忘的旧衣创作而成。

策展人、深圳大学艺术学部外聘教师廖波峰站在展厅中央,目光温柔地扫视着这些作品。他回忆起课程开始时,给学生发放统一人脸木框的场景。那些木框,规整而质朴,就像一个个等待被填满故事的空白画布。

他鼓励学生从最爱的艺术家或事物中汲取灵感,在看似统一的命题下,实现个性的突破。“人人都有自己的灵魂碎片,重点是要将它捕捉出来。”廖波峰说,“而‘脸’,就是人与人之间最直接、最易引发共鸣的媒介,每一张‘脸’背后,其实都是一次灵魂的碰撞。”

用友情缝补遗憾的青春

在展厅一角,一件名为《青春痘》的作品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创作者谢梦苋告诉深晚记者,这件作品的灵感来自高中时的经历。

展品《青春痘》

那时的谢梦苋,像只背着厚重外壳的蜗牛。大大的黑框眼镜与厚重的刘海共同构筑的“防御工事”背后,藏着让她夜不能寐的“敌人”——那些在镜子里张牙舞爪的青春痘。每次照镜子,镜中的那个自卑面庞都在提醒:你不够完美。

这次课程作业,成了谢梦苋拾起过往记忆的契机。她翻箱倒柜,同时收集舍友和朋友不要的旧衣。那些旧衣颜色各异、材质不同,每一块布料都承载着一段属于她们的共同记忆。一个大胆的构想逐渐成形:她要让这些带着回忆的布料,成为治愈青春的创可贴。

然而,将情感转化为实体作品的过程,远比想象中要艰难得多。第一次操作工业缝纫机时,谢梦苋的手紧张得颤抖。缝纫机的针脚在布料上歪歪扭扭地穿梭着。她犹豫再三,还是鼓起勇气,向舍友求助。

在朋友的陪伴和鼓励下,谢梦苋渐渐放下了心中的紧张和不安。她一针一线,认真地绣着那些曾经让她无地自容的“痘痘”。每一针,都像是在与过去的自己告别;每一线,都编织着她对未来的希望。

当这件“百家布”作品终于完成时,谢梦苋眼中闪烁出自信的光芒。“以前我觉得痘痘是我不够好的证明,但现在我觉得,它们是成长的痕迹,是我独一无二的部分。”谢梦苋说,这件作品就像一把温暖的钥匙,不仅打开了她与过去和解的大门,也向那些曾经困于外貌焦虑的人发出了一份温柔的邀约:至少要尝试去接纳过去不完美的自己。

艺术巧思激起温暖涟漪

与谢梦苋的作品不同,伍颖昕的《红绿灯,转转转》更像是对个人不同情境不同境遇的映射。“红灯是被拒绝,黄灯是等待,绿灯是机会。几个颜色轮转,正如我们经历不同的人生境遇。”伍颖昕说。

在展览筹备过程中,伍颖昕做出了一个大胆的举动——她在展品说明上留下了自己的手机号。她心想,也许很少会有人注意到这个小小的印记,即便有,也很少有人会因为这个作品与她产生联系。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展览期间,来自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信息,如同潮水一般向她涌来。

一位高考生在短信中向她咨询专业选择的问题,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未来的迷茫和困惑;一位职场人分享自己跨行就业的宝贵经验,鼓励她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更让她感动的是,有一位陌生人给她发来了一条长长的短信,诉说这个作品给他带来的“跨越时间的连接”,让他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力量。

“我真的没想到,一个小作品会被这么多人看到,更没想到自己会因此和这么多人对话。”伍颖昕站在展厅里,眼中闪烁着感动的泪花。这件手工之作,就像一颗投入大湖的小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它成了伍颖昕抛向世界的信号,而世界,用最温暖的姿态回应了她。

参展观众

争相在互动墙上留下感言

“很喜欢这个展览,为深大点赞!”“形形色色的面孔,或许也代表了我们人生的不同阶段。不论顺利或者失意,愿我们都能够以平常心对待无常。”“小时候,我也曾因青春痘感到自卑,这次展览仿佛让我看见曾经的自己。如今,我长大了,也自信了,年少的经历让我们都更加强大!”在展览一侧的墙面上,许多观众写下自己观展后的感言。一张张写满文字的便利贴,流露着市民最真实的心声。

观众在互动墙上留下感言。

正值暑期,深圳美术馆(新馆)迎来了许多亲子观展的身影。市民李女士正俯身向孩子讲解展品,眼中闪烁着惊喜:“我常带孩子看展,但这次特别打动我——作品不仅有天马行空的创意,更藏着年轻人对青春的细腻思考,像一本立体的‘成长教科书’。”她轻抚孩子发顶,补充道,“你看这些‘脸’,有的在笑,有的在思考,是不是像在和我们对话?”

采写 | 深圳晚报记者 袁晔 实习生 詹俊锐 汤兆磊
编辑 | 余凯扬
审读 | 杨永坚
二审 | 陆楚一

三审 | 潘韵琪


免责声明
本文由【读特】深圳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读特】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核实后删除!联系邮箱:2207482831@qq.com 。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