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键生成吉卜力,传媒业该如何对待AI狂欢?

AI传媒π

04-11 16:44

摘要

这场由AI掀起的行业海啸,正在重写内容生产的一切规则——是拥抱AI进化,还是坚守创作尊严?传媒行业迎来了抉择时刻

2025年3月,OpenAI推出的GPT-4o多模态模型以其精准复刻吉卜力动画风格的能力,引爆全球社交媒体。从《甄嬛传》的“祺贵人告发”场景到《指环王》的奇幻世界,从《让子弹飞》的“敢杀我的马”到《泰坦尼克号》的经典镜头,再到特朗普、泽连斯基谈判名场面的吉卜力化,AI生成的吉卜力滤镜席卷了影视、娱乐、政治甚至战争议题的视觉表达,引发市场狂欢,不仅重塑了视觉表达方式,更将传媒业推向效率与伦理、流量与价值的十字路口。

OpenAI引发的“吉卜力美学AI化”浪潮,敲响了产业转型与技术伦理的双重警钟。

 图片来自X平台The White House账号

AI技术是一场效率与原创性的博弈  

对传媒业而言,AI既是颠覆者也是赋能者。国内外社交媒体通过吉卜力滤镜实现用户创作的爆发,快手、抖音等平台日均生成数百万条AI内容,广告制作成本从“万元级”降至“百元级”。这种“零门槛创作”不仅催生了《甄嬛传》《疯狂的麦克斯》等经典IP的二次创作热潮,更让地方媒体、自媒体从业者获得与大厂同台竞技的机会。如国内某县级融媒体中心使用AI工具将本地新闻图片“吉卜力化”,单条视频播放量突破千万,成本仅为传统动画制作的1%。

然而,这种效率提升以原创性流失为代价。网友调侃“人类对《甄嬛传》的开发进度不足1%”,侧面反映了AI生成内容同质化的问题——当技术能批量复刻经典风格,深度叙事与创新表达反而成为稀缺品。宫崎骏曾为《起风了》中一段4秒的人群动画耗费15个月手工绘制,而AI的“秒速生成”虽高效,却难以承载艺术家对生命细节的哲思。

 图片来自X平台Lisa Xin账号截图

传媒机构在拥抱AI时亦面临信任危机。苹果因AI新闻摘要功能胡乱总结信息被迫撤回服务。这种矛盾表明,传媒业需在“效率优先”与“内容为本”之间寻找平衡点,避免沦为算法的附庸。 

AI技术难以逃避“伦理”拷问

宫崎骏曾痛斥AI艺术“亵渎生命”。在NHK2016年拍摄的纪录片《永不停歇之人: 宫崎骏》中,有人向宫崎骏演示了一段AI生成的动画,呈现一系列类似丧尸动作,介绍的工作人员表示这些是由AI设计的奇特动作,是人类动画师难以想象的。宫崎骏看视频时打断他说:

我曾经有一段时间,每天都会见到身体有障碍的朋友,他连举手做一个击掌打招呼的动作都困难,他的肌肉僵硬扭曲。想起他,我就看不下去。我完全不认为这个短片有趣。设计出这种东西的程序绝对不知道什么是痛苦。我觉得恶心。如果你真的想创造出令人毛骨悚然的东西,那是你的自由,但请不要把这种技术带入我的创作。我深感这是对生命的侮辱。

 图片来自纪录片《永不停歇之人: 宫崎骏》

但这种有悖于接受伦理的吉卜力风内容在AI作用下开始层出不穷。3月31日,《赫芬顿邮报》日本版就刊出专文:由以色列国防军发布的四张吉卜力滤镜化的以色列军人形象切入,感叹“这个持续轰炸加沙和约旦河西岸、造成包括平民在内大量巴勒斯坦人死亡的军事机构,竟借着吉卜力美学进行形象包装”。美国白宫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张宫崎骏滤镜的图片,内容为移民署押解一位多米尼加女性非法移民,后者正泪流不止。美国知名插画家卡拉·奥尔蒂斯(Karla Ortiz)抨击AI生出如此扭曲的东西,使宫崎骏美妙作品被肆意扭曲。

 图片来自X平台Israel Defense Forces账号

 图片来自X平台The White House 账号

这些案例暴露了技术如何被权力机构挪用为政治宣传工具。更令人担忧的是,虚假预告片和广告通过AI生成内容牟利,例如YouTube频道“Screen Culture”凭借虚假吉卜力风格视频赚取数百万美元广告费,这动摇了传媒业的真实性根基。

关于AI引发的争议已经不是新鲜事。《纽约时报》和几家出版商曾起诉过OPenAI,声称OPenAI在没有署名和支付费用的情况下用受版权保护的作品训练其AI模型,但目前还没有明确判决。

AI引发的美学被批量复制的现实与版权争议是其发展中不可忽视的负效应,艺术在AI的训练重组中被消解了,成为模版化的存在。“好莱坞公司陷入两难:部分妥协合作换取微薄的收益,部分坚称技术是对人性化创作的侵蚀。”

技术无罪,但滥用技术一定会导致艺术的退步。回看宫崎骏作品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千与千寻》重映票房4.8亿,《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首周票房破3亿,票房印证了优质IP、原创美学的艺术价值,但AI工具对经典风格的批量化复制,却将这种稀缺性转化为可无限供给的数字消费品。当一个4秒吉卜力场景原本需要15个月人工完成,却被AI15秒生成时,艺术的信念瞬间崩塌了。

AI世界应重拾“手工精神”

AI生成的吉卜力滤镜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传媒业的时代困境:我们既渴望技术的便利,又恐惧灵魂的消逝。宫崎骏在《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中写道:“真正动人的作品,诞生于对世间万物的凝视与悲悯。”或许,传媒业对待AI狂欢的最佳态度,不是全盘拥抱或彻底抗拒,而是让技术成为放大人类创作力的工具——正如吉卜力动画中那些飞翔的机械装置,终究需要一颗温暖的心脏驱动。

在这场变革中,答案或许不在算法之中,而在我们对艺术初心的永恒追问里。

作者:吴凤颖

免责声明
本文由【读特】深圳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读特】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核实后删除!联系邮箱:2207482831@qq.com 。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