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场里,孩子闹着要买玩具,家长不同意,孩子便在地上“撒泼打滚”,家长淡定地在一旁静观,等孩子自己冷静下来;孩子不吃饭,家长便直接把孩子的饭吃掉,让孩子“无饭可吃”……最近,“90后”家长“反向育儿”的视频在网络上广受关注。此类视频下方不乏“用魔法打败魔法”“走孩子的路,让孩子无路可走”等评论。什么是“反向育儿”?这是“90后”父母采取的一种新型教育手段吗?它是否符合教育规律?为此,记者采访了心理治疗师、心理教研员、教师和家长,请他们谈谈“反向育儿”受到关注和模仿的原因,以及家长“反向育儿”的边界。
本期嘉宾
陈俏如 深圳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与心理健康中心心理治疗师
段新焕 龙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心理教研员
刘倩 东北师范大学深圳坪山实验学校四年级“90后”班主任
刘女士 二孩家长
1、恰当“反向育儿”符合教育规律
“反向育儿”一词源自网络,目前没有专业的学术定义,使用这种教育手段的家长大多为“90”后。正确且恰当地“反向育儿”,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有一定的理论支持。
段新焕表示,“反向育儿”是一种因材施教的方法,它倡导家长适当放手,把主导权交给孩子,让他们自己做决定并承担相应的后果。这与《正面管教》中的“逻辑后果”教育原理相符,即家长与孩子通过民主讨论达成共识,让孩子自行尝试某种行为,如阴天时孩子不想带伞去学校,家长在告知孩子可能会被雨淋湿后,仍尊重孩子不带伞的决定,而孩子也知道自己要承担的后果。
作为班主任,刘倩发现一些家长确实使用过类似“反向育儿”的教育方法。其中,积极的做法是家长巧妙地利用冷处理的方式帮助孩子改正不良行为;消极的做法是家长对孩子不管不顾,放任其做出不良行为,甚至单方面向孩子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并未指导孩子改正不良行为。
陈俏如与段新焕都提到,在“反向育儿”的过程中,家长让孩子将自己的行为与糟糕的情绪体验相结合,达到纠正他们的不良行为或习惯的目的,其原理与“厌恶疗法”相似。对此,陈俏如指出,临床上使用“厌恶疗法”须非常谨慎,虽然这种方法起效快,但需要在专业人士的严格评估和动态观测下进行,否则孩子后续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她发现,在网上的视频中,大部分家长使用的“反向育儿”方法都具有惩罚性质,其教育效果在短期内“立竿见影”,但孩子之所以变得“听话”,是因为惧怕家长的“惩罚”,产生了适应性行为,这只能短暂遏制孩子的不良行为,并没有真正解决孩子的问题。随着孩子能力的逐渐发展,他们长期压抑的情绪可能会在某一阶段集中“爆发”。因此,从临床角度出发,陈俏如建议家长采取正面的教育方法来塑造孩子的行为,因为惩罚可能会在无形中强化孩子的不良行为。
2、“反向育儿”并非适用于所有孩子
“反向育儿”大有讲究,并非适用于所有孩子。
“家长‘反向育儿’的目标是在充分尊重和相信孩子的前提下,帮助孩子改掉某些不良行为,而非为了赌气、惩罚、看孩子笑话或让孩子出丑等。”段新焕表示,家长在“反向育儿”的过程中要遵循“不伤害亲子关系”的原则,并关注孩子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及时给予孩子鼓励和支持。此外,“反向育儿”的适用对象也有条件限制,孩子需要具备一定的认知水平和自主管理能力。对于3—9岁的孩子,关于吃喝玩乐等生理性需求,家长可以适当采取“反向育儿”的方法,并在事后引导孩子回顾当时自己的行为表现是否正确;但关于上哪家幼儿园、能否不写作业等对孩子具有长远影响、关乎良好习惯培养的决策,家长应该掌握决定权。9岁及以上的孩子已经具备了较强的自我意识,家长不宜再采取“反向育儿”的手段,否则容易让孩子觉得自己被家长“羞辱”,与家长形成敌对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个体发展速度不同,孩子的身心发展情况不一定与其实际年龄相符。为此,陈俏如提出家长可请专业评估师对孩子的逻辑推理、言语表达、精细动作、大运动等能力进行评估,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教育方式。
此外,陈俏如发现,网络视频中的一些家长“反向育儿”时情绪并不稳定,因此她建议没有养育理论基础的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不要盲目采取这种教育手段。作为二孩家长,刘女士同样认为,父母要谨慎使用“反向育儿”的方法,使用不当反而会为孩子制造一次次突破父母底线的机会。刘倩也指出,对孩子而言,“反向育儿”的方法用错了会使其变成一种隐性的冷暴力,因为在此过程中家长可能并没有尊重孩子、包容孩子的情绪和不足,忽略了孩子的真实感受。段新焕特别提醒家长,即使“反向育儿”短时间内达到了家长的预期,也并不意味着这种方法就适用于孩子,如果家长不理解“反向育儿”背后的原理就贸然使用,可能会破坏亲子关系,让孩子产生挫败感,长此以往他们就会陷入习得性无助的泥潭。她还指出,孩子想要刷视频、玩游戏等成瘾性行为属于精神满足,是没有边界的,这种情况下家长不宜进行“反向育儿”。
对于想尝试“反向育儿”的家长,刘女士给出了“三不”原则:不突破原则底线、不会对孩子造成长远的负面影响、不伤害到孩子和他人。她提醒家长切勿“照本宣科”,跟风使用网络上盛行的育儿方法。“育儿没有统一标准,亲子双方都能感受到温暖和舒适很重要,只要亲子关系和谐,孩子出现的所有问题都能得到解决。”
如何判断家长“反向育儿”的方式是否正确?陈俏如表示,“孩子能否与父母建立安全依恋”是判断家长教育方式是否正确的参考标准。建立安全依恋意味着,家长可以成为孩子的“安全基地”和“安全港湾”,即孩子可以从“基地”安全出发探索世界,并安全返回“港湾”。段新焕也提供了3个基本的判断方法:一是孩子确实改正了他们的不良行为或习惯,二是孩子被家长纠正错误行为后的情绪体验是愉快的,三是孩子仍然与家长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
3、积极“反向育儿”利于形成教育合力
“当前自媒体行业蓬勃发展,育儿方式的多元传播促使不少家长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并进行模仿实践,这也许是‘反向育儿’兴起的原因之一。”刘倩指出,使用“反向育儿”方法的大部分家长为“90后”的原因可能与他们的社会经验、个人学识、教育背景、原生家庭等因素有关。她表示,家长以积极的心态进行“反向育儿”实际上是一种充满智慧的做法,有利于形成家校教育合力,更好地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和优秀品质。比如,孩子上学总是因磨蹭而迟到,为了纠正孩子的坏习惯,父母可适当放手,并提前和老师沟通好,让孩子自己承担迟到的后果,同时和老师打好配合,抓住契机及时引导孩子反思自己的行为,使其明白迟到对学习、班集体、习惯培养等产生的负面影响,助其主动改正错误,逐渐养成良好习惯。
此外,对于在家庭教育中遇到困难的家长,刘倩认为,学校和老师也可以为其提供援助。首先,心理老师可通过家长课堂等方式为有需要的家长提供指导。同时,班主任可向家长普及学校的育人理念,使孩子在家和在校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实现家校共育;出现班级个案问题时,班主任可与家长进行一对一的沟通,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另外,学校可面向家长组织开展相关活动,让家长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和孩子换位思考,深入了解孩子的感受,发现育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寻找最佳育人途径。
记者 | 陈萌琪
新媒体编辑 | 黄秋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