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利率下调,意味着什么?

刘晓博说财经

2022-09-15 10:19

摘要

四大行今日起下调存款利率:3年期降15个基点,其它10个基点。

正当美联储酝酿在北京时间9月22日凌晨宣布新一次加息的时候,今天(9月15日),人民币降息了!

这次降息不是政策利率(MLF)的降息,也不是贷款基准利率(LPR)的降息,而是存款降息。

多家媒体从昨天晚上到今天早上,都发布了这个消息。

另据新华社旗下的中国证券报报道:

1、建设银行APP公布的挂牌年利率显示,9月15日,3个月、6个月、1年期、2年期、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分别为1.25%、1.45%、1.65%、2.15%、2.65%,均下降10个基点;3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2.60%,下调15个基点。


2、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也在9月15日对存款降息,其中3个月、6个月、1年期、2年期、5年期的定期存款年利率均下调了10个基点;3年期定期存款年利率下调15个基点。

银行是做资金生意的。大家到银行存款,等于把钱借给银行,银行支付存款利息;然后银行把钱贷出去,收取贷款利息。这中间的差价,就是银行的利润来源。

所以,如果银行降低存款利率,意味着其成本下降。成本下降了,一是带来利润上升;二是可以降低贷款利率,向企业让利。

上面的截屏,来自工商银行2022年中报。

可以看出,虽然上半年降息了,存款利率也一度降低(4月份),但工行平均付息率仍然上升了9个基点,存款总利息支出同比大涨了17%。

为什么上半年工行付息率不降反涨?这里面有同业竞争的因素,虽然“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在压低存款利率,但效果并不明显。

如果银行付息率不能降低,LPR即便降息,市场里的真实贷款利率也很难降下来。这就是央行说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

近年来,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央行已经不公布存款基准利率了,贷款基准利率也变成了LPR。

理论上,各银行存款利率是自己决定的,外力无权干涉。

但存款利率不降低,贷款利率也降不下来,货币政策的能效就会被抵消。

所以官方推出了“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让大银行牵头,拉一个群、搞一个市场自律组织,通过这个组织、机制影响存款利率。但说穿了,还是央行在后面发挥作用。

今天四大行再次降息,主要在各档存款利率上降低了10到15个基点,因为活期存款利率已经非常低(比如工行上半年个人客户活期存款利率只有0.34%),只有降低定期存款才管用。

去年三季度以来,随着房地产暴雷、经济受疫情冲击等因素的影响,居民贷款欲望大幅降低,存款欲望不断增强。

全国居民存款从去年7月的99.42万亿元,猛增到了今年7月末的113.28万亿元,1年大增了13.86万亿,增幅高达14.2%。而同期总存款只增长了10.5%。

居民的钱都“窝”在银行里,不消费、不投资,这只能让经济陷入通缩。所以,存款降息、理财产品收益率降低,都如期而至了。

存款降息,不仅有利于银行,更有利于实体经济、楼市和股市。其政策意图就是,把“窝”在银行里的钱赶出来,让他们的“风险偏好”上升,去投资、去消费、去冒险。

目前的CPI是2.5%,而工商银行上半年个人客户存款的平均付息率是1.85%。所以,存款的实际利率为负数。

CPI只是生存指数,很多物价因素没有纳入,更没有体现印钞速度。如果用财富创造速度,也就是GDP增速(上半年是2.5%,全年估计3%到4%)减去印钞速度(12.2%),你今年如果没有9%的收益,你的购买力是下降的。

放在银行存定期,也不过2点多到3点多,钱的购买力缩水是必然的。

政策就是逆周期调节的。当你不愿意贷款、热衷于存款的时候,存款一定是不划算的。

否则,经济的车轮只能越转越慢,出现货真价值的通缩。从经济学的角度看,钱越来越值钱,其实是非常可怕的。钱按照一定的速度变得不值钱,才是健康的,有利于长远发展的。

这个道理,其实很多人不懂。

总之一句话:你想现金为王,但政策一定是不允许的。

顺便说一句,今天是发布每月最重要政策利率的日子,1年期中期借贷便利和7天逆回购都维持了利率不变。

这意味着, 9月20日公布的本月LPR利率大概率是维持不变。因为美联储即将在9月22日凌晨(北京时间)再次暴力加息,估计是75到100个基点(下图)。为了防范金融市场异常波动,人民币利率水平需要暂时观望。

人民币距离破7,已经不远了。第一时间点,看9月22日前后。

人民币适度贬值,对国内经济是利好,可以给货币政策腾出更大的空间。

免责声明
本文由【读特】深圳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读特】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核实后删除!联系邮箱:2207482831@qq.com 。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